孙温手绘读红楼|第90讲大观园试才题对额,最后一篇。贾政带着贾宝玉过了沁芳溪,又见大山阻挡了去路,最终跟着贾珍逶迤的从山角转过,豁然开朗,大路直通大门,终于出了大观园。画家孙温详细描绘了贾政、贾宝玉一行人转过大山得见大门洞开之状。按说这里与上一章沁芳溪在怡红院后院汇总后流出大观园类似,都算过场。但沁芳溪汇总于怡红院后,大门也隐在山后,不得不说此中亦有滋味。(第十七回)众人听了,都道:“神妙之极!”说着,忽见大山阻路。众人都道:“迷了路了。”贾珍笑道:“随我来。”仍在前导引,众人随他,直由山脚边忽一转,便是平坦宽阔大路,豁然大门前见。众人都道:“有趣,有趣,真搜神夺巧之至也!”于是大家出来。贾政众人从大门进了大观园后,右转不走大路而是走了小径一路游玩,将大观园诸多景致逛了个七七八八。最主要的潇湘馆、稻香村、蘅芜苑、怡红院、蓼汀花溆都一一展现,其中更是三次提及“沁芳”二字,足见大观园是女儿之园的设定。“沁芳”,既是群芳浸染,也是反哺群芳。曹雪芹以大观园之水,容括金陵十二钗,一人不漏,是为神隐之笔。注:秦可卿以会芳园被圈进大观园大部分,天香楼极可能融入其中。且沁芳之水就来自会芳园。“芳”字,主要也来自曾经经历过秦可卿的会芳园。大观园最重要的几处景色,都有贾宝玉的题额,也有贾政的评价。细思量会发现贾政的评价,代表他对儿媳妇李纨、薛宝钗、林黛玉的提前点评。以及对儿子贾宝玉、孙子贾兰的期待。作者一贯善于“见山不是山,见山不止山”的“间色法”描写,读者是要多思考的。大观园的正门平坦大路,就在怡红院后山的背后。这是典型的中式园林设计。但以曹雪芹写作习惯,既然贾政一路行来,只要提到的都别有寓意,这最后的设计,不可能是过路话,自然也有影射。脂砚斋“众善归缘”出自宋·徐侨的《送施持正司理解官》之“大观归众善”。所谓谓为人所瞻仰。《易·观》:“大观在上,顺而巽。中正以观天下。”汉贾谊《鵩鸟赋》:“小智自私兮,贱彼贵我;达人大观兮,物无不可。”指对全貌的观察亦或者代表盛大壮观的景象。此处借以描写大观园胜景的观后感。大观亦是宋徽宗的年号。宋徽宗是末世之君,北宋实亡于他之手。贾政行至山前不知去路,是曹雪芹在暗示他作为荣国府末世家主的不知所措。所谓为种善举。《吕氏春秋·应同》:“尧为善而众善至,桀为非而众非来。”三国魏刘劭《<人物志>自序》:“躬南面则援俊逸辅相之材,皆所以达众善而成天功也。”贾家为人臣子,太上皇当政应该忠于太上皇。太上皇退位,皇帝继位,就应该忠于皇帝。做一个“众善”拱卫尧舜的忠臣。然而,太上皇下旨妃嫔省亲,贾家罔顾皇帝颜面和旨意,踊跃修建大观园,迎接从所未有的贵妃省亲。本身就是对皇帝的不恭敬。当初皇帝提议妃嫔家人每月逢“二、六”可以六次进宫探视,何等的贤明。可太上皇却任性下旨妃嫔可以省亲,“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太上皇偏偏下旨干预、篡改皇帝旨意,分明是恋权不去,父子关系并不和睦。贾贵妃省亲,吴贵妃省亲,周贵人省亲。之前解读过这三人根本就是一人。贾元春晋升贤德妃前就是贵人。周通“诌”,胡诌的贵人就是假贵人。吴贵妃就是“无贵妃”,也就是假贵妃。贾元春晋升疑点重重,贾家还不知死活听从太上皇旨意修建大观园省亲。不怪吴贵妃父亲叫“吴天佑”。贾政最后被抄家,岂不正是“无天(皇帝)佑”?枉贾政还是读书人。连“三纲五常”都不能遵守。得意忘形之小人得志,必然引来祸患。大观园的平坦大路他不走,偏偏要走崎岖险峻之路。已经是作者在暗示贾家前路叵测。而大山阻路,唯有绕行就可以走出通关大路,贾政仍旧不能醒悟。与皇帝较劲的结果,岂有不被抄家之理?贾家抄家不难理解,就是四王八公这一伙像焦大一样不干活还想受到好的待遇。新皇帝看不上他们,他们群情激昂与皇帝对抗。皇帝觉得他们是个威胁。双方矛盾重重以至于君臣不和睦。最终插枪走火,双方“虎兕相逢”,贾家等人失败后被抄家,所谓“大梦归”也。作者借大观园一趟游览,埋伏了太多线索,细细咀嚼,就会想明白《红楼梦》的背后因果。不得不佩服,曹雪芹“批阅十载增删五次”的线索设计,真是绝妙!文|君笺雅侃红楼本文资料重点引自:《周汝昌校订批点本石头记》80回本;《红楼梦》程乙本·启功校订;《红楼梦》绘全本·清·孙温。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70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