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宝钗与林黛玉,一个谨愿之士,一个狂狷之

白癜风该怎么治 http://www.zgbdf.net/m/

对于红楼小说中的二女主,薛宝钗与林黛玉,有不少人持钗黛合一的观点,当然这种观点也是有根据的,其来源就是“脂砚斋”的一段批语,如下:

“钗、玉名虽两个,人却一身,此幻笔也。今书至三十八回时,已过三分之一有余,故写是回,使二人合二为一。请看黛玉逝后宝钗之文字,便知余言不谬矣”(第四十二回总批)

但脂砚斋的这种说法很明显与小说的人物塑造是相矛盾的,从小说人物刻画的角度来看,薛宝钗与林黛玉完全就不是一类人,如果用儒学来区分更明显,薛宝钗是谨愿之士,林黛玉是狂狷之士,这两类人在古代文人眼中完全就不是一个类型。

谨愿之士与狂狷之士

在《了凡四训》中讲到:“何谓端曲?今人见谨愿之士,类称为善而取;圣人则宁取狂狷。”

意思是说,何为端正与扭曲?现在人们见到善良忠厚之人,即谨愿之士,都是一种肯定和欣赏的态度;但是古代圣贤则宁愿喜欢那种豪放而有原则的人,也就是狂狷之士。

谨愿之士为大多数人所喜爱,却不受圣贤的青睐,为什么会这样呢?主要原因在于,世人所说的善恶与圣人眼中的善恶在很多时候是完全相反的。

谨愿之士,就是指那些谨慎小心的老实人,说白了就是那些没有道德原则的老好人。这类人基本没有什么原则和立场,别人说什么,他们就认同什么;如果另有人提出不同的观点,他们也是赞同的态度;即使双方发生了争执,这类人也只会劝解双方,不会明确表示出支持或反对的意见。

一般来说,这类人的人缘都很好,因为无论什么时候他们都不得罪人。由于他们总是很同意他人看法,所以在很多时候还会被人当成知己,所以,这类人是很受普通世人所喜欢的。

但谨愿之士却不能入古代圣贤的眼,因为圣贤们更欣赏那些狂狷之士。

何谓狂狷之士?就是指那些志存高远、有思想、有主见,能坚持自己看法和原则的人。

简单来说,就是和谨愿之士相反的人,就是真性情,率性而为,就是有“虽千万人吾往矣”那种气魄的人。

儒家思想把真性情看作做人与做学问的基础,《中庸》强调“天命谓之性,率性谓之道”,也就是说率性而为才是真正体现对天道的敬畏,只有把天命转化为内在的真性情,才是真正的求道。

孔子也认为,“狂者进节,狷都有所不为也”,意思是说狂者,一般性格外向,不拘一格,狂傲激进;而狷者则大多性格内向,孤高自傲,独善其身。狂狷之士的一张一弛之道才是历代儒家学者追求的真谛。

结合儒家与世人所喜欢的不同类型的人,我们再来看薛宝钗与林黛玉,她们为何一个为谨愿之士,另一个却为狂狷之人?

薛宝钗为何是“谨愿之士”?

薛宝钗在贾府是公认的老好人形象,这种特质在她进贾府时就表现出来了,小说中第五回便有这样的描述:

年岁虽大不多,然品格端方,容貌丰美,人多谓黛玉所不及。而且宝钗行为豁达,随分从时,不比黛玉孤高自许,目无下尘,故比黛玉大得下人之心。便是那些小丫头子们,亦多喜与宝钗去玩笑。

这一段可以作为钗黛二人在贾府为人的总论,那么具体二人又有何表现呢?

先说薛宝钗,第22回写薛宝钗十五岁过生日,原本作为小寿星,她是众人的焦点,理应众人捧着她,而她却是点了《西游记》又点《鲁智深醉闹五台山》。

一个青春少女怎么可能发自内心的喜欢这些戏,很明显,她这么做就是为了博取长辈的欢心,在点戏时刻意点得都是贾母所喜爱的戏。

第32回,在丫鬟金钏死后,薛宝钗的表现也是有很明显的媚上行为。在这件事的理解上,读者、贾宝玉和王夫人,都认为金钏之死与她被撵出贾府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

但是薛宝钗出于对王夫人的维护,竟然这样安慰她,说金钏是不小心自己掉井里去了,薛宝钗的这种逻辑听起来是十分滑稽的,而且言语之间还不乏对金钏的污辱之词,说:

“她在上头拘束惯了,这一出去,自然要到各处去玩玩逛逛,岂有这样大气性的理!纵然有这样大气,也不过是个胡涂人,也不为可惜。”

正因如此,所以贾府长辈们对薛宝钗评价很高,如贾母这样说:

“提起姊妹,不是我当着姨太太的面奉承,千真万真,从我们家四个女孩儿算起,全不如宝丫头”。(第35回)

贾母道:“我说这个孩子细致,凡事想得妥当。”(第38回)

王夫人就更不用了说了,原本她们就是亲戚关系,相比之下,宝钗与王夫人的血缘关系也近,在第55回,内管家王熙凤病倒之后,王夫人选出的当家人,除了自己家里的李纨和探春,还特选了薛宝钗,已经足以证明薛宝钗在她心中的位置了。

除了长辈说她好,同辈姐妹也认为她好,比如史湘云对薛宝钗的评价就相当高,她说:

“这些姐姐们,再没一个比宝姐姐好的。可惜我们不是一个娘养的。我但凡有这么个亲姐姐,就是没了父母也是无妨碍的。”说着眼睛圈儿就红了。(第32回)

湘云为什么认为宝钗好,因为宝钗处处为她着想,比如开诗社时湘云吵着要做东,但钱从哪儿来却无从谈起,这时薛宝钗出手帮她办了一场螃蟹宴,既为她争了面子,也博得了大家的欢心。

所以湘云原先是与黛玉走得近,后来与宝钗关系更密切。

除了湘云,就连林黛玉也没有逃出她的“糖衣炮弹”。

比如第42回,黛玉在在刘姥姥进大观园的宴会上说出“良辰美景奈何天”,一句暴露了她看过所谓的“杂书”。这一回,薛宝钗以长姐的身份对黛玉教育了一番。

到第45回时,黛玉生病,宝钗去探望,并依据黛玉的病情,还提出要从自己家里帮黛玉熬燕窝给她喝。宝钗的言行终于打动了黛玉,当着宝姐姐的面儿,黛玉说了一番掏心窝子的话,她说:

“你素日待人,固然是极好的,然我最是个多心的人,只当你心里藏奸。从前日你说看杂书不好,又劝我那些好话,竟大感激你。往日竟是我错了,实在误到如今。细细算来,我母亲去世得早,又无姊妹兄弟,我长了今年十五岁,竟没一个人像你前日的话教导我。怨不得云丫头说你好,我往日见她赞你,我还不受用,昨儿我亲自经过,才知道了。比如若是你说了那个,我再不轻放过你的;你竟不介意,反劝我那些话,可知我竟自误了。

第45回的回目是“金兰契互剖金兰语”,这说明在黛玉心里已把宝钗视为金兰之交,此后不再将其视为情敌。

此外,宝钗还时刻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7876.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