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上观新闻
方孝孺(年-年),字希直,又字希古,浙江台州宁海县人,幼有贤名,及长,师从大儒宋濂。年,明太祖朱元璋去世,建文帝即位,召方孝孺入京委以重任。建文四年(年),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攻破南京,让方孝孺为其起草诏书,方孝孺投笔于地,拒绝拟诏,朱棣盛怒之下处死方孝孺,并“诛其十族”,近人因此罹难。
7月23日,《方孝孺志》编纂论证交流会在南京举行。多年来,学界对方孝孺的历史价值、人格精神、文学成就、思想地位等方面已然研究颇丰,当代学者如何将这一课题与时代精神相结合,不落前人窠臼?
中国史学会副会长、上海市社科院原副院长熊月之提出,虽然长三角一体化概念,是近年才出现的,但这个概念并非凭空生造,而是建立在长三角三省一市千百年来壤地相接、经济相融、人民相亲、文化相通的基础之上。通过能够将这一区域整体勾连起来的名人,对于理解长三角一体化的历史和发展方向意义匪浅。
“浩瀚史册里与长三角三省一市均有直接联系的历史名人较为罕见,而方孝孺正是其中之一。”熊月之介绍,方孝孺生长在浙江,恩师宋濂和大批同学都是浙江人。他在江苏南京任职、蒙难,部下多为南直隶人(南直隶大致由今江苏、安徽、上海构成),后裔衍传于上海。他两次主持科举考试都在南京,其众多门生,大多来自长三角地区。他殉难后受牵连者以及自愿赴死的追随者,也以长三角地区士人为主。比如方孝孺门生廖镛,安徽无为人,本不在“诛十族”之列,因替方孝孺收尸而触怒明成祖朱棣,被处以极刑。
《浙江通志》总编室主任颜越虎补充了方孝孺研究与推进长三角一体化之间的关系:方孝孺被称为“天下读书种子”,是一位文化通才,写好方孝孺,对于传承与弘扬长三角地区文化具有重要意义;方孝孺是体现长三角文人气节的出众人物之一,上接大禹、勾践,下启黄宗羲、刘宗周、柔石、鲁迅,代表了长三角地区独特的文化氛围。此外,方孝孺学说中所蕴含的“民本”思想是儒家传统思想精华的体现,与当今“人民至上”理念一脉相承,也值得深入挖掘。
“在宁海本地,很多遗迹与方孝孺有关,比如缑城书院。”来自方孝孺家乡的浙江省宁海县地方志办公室副主任胡志汉介绍,方孝孺蒙难时,宁海民间有很多人被明成祖处死,也有不少人随之自尽,一些相关遗迹留存至今,希望正在编修中的《方孝孺志》与地方志联动,共同开展史料收集、考证,探索拓展人物志这一体裁的外延。
上海方孝孺纪念馆馆长方庆平介绍,《方孝孺志》正式启动不到两年,但有关史料收集、考证已历十载。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专志处肖春燕希望建立长三角史志机构联动机制,确保《方孝孺志》编修质量。
上海市地方史志学会会长王依群表示,志书是资料性文献,编纂《方孝孺志》,应当不做长篇大论的评价,而是通过史实来展现方孝孺的生平和影响,对既有史料进行补缺和延伸,提高志书的真实性、科学性、可读性,为今后对方孝孺的学术研究、精神弘扬,奠定更加扎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