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出版的《世说俗谈》为文史学者刘勃解读《世说新语》的历史随笔集。同样是以清谈为著称的名士,为什么有的人结局很惨,有的人却非常的成功,仅是因为这个人谈得好或坏吗?刘勃告诉我们并非如此,因为在看起来相似的表象之下,背后实际有完全不同的人生选择。而这些是《世说新语》中不曾提到,只在《世说俗谈》里有认真探讨的主题。刘勃以深刻且幽默的风格解读《世说新语》及书中各种知名人物,如阮籍、嵇康、王羲之等人的行为和思想。书中将魏晋时期的诸多名士放进具体的历史背景中展开多重线索的想象与推理,以更多元的视野来诠释魏晋时期的风流与苍凉,堪称魏晋史版“明朝那些事儿”。
刘勃在此之前曾出版《失败者的春秋》、《战国歧途》等多部畅销书。书乡与刘勃的对谈中,他提到很多有趣的现象,如目前的专业历史研究与大众阅读趣味之间的矛盾。刘勃看来,“当下从事历史专业研究的人,显然是太多了而不是太少了”,本文中详细解读了这一问题,为历史图书过热现象提供了一种启发的视角。
▋普通人在文献中是失语的
书乡:您之前还写过《两晋: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怎样的契机让您对选择解读《世说新语》感兴趣?
刘勃:《两晋》题材和这本有重合之处。那本里的大部分文章还是学生时代写的,只能算是练笔,所以出版社和我提出再版时,我坚决拒绝了。《两晋》里陆机等几篇,写作时间晚一些,就主题而言也更适合这本《世说俗谈》,就挪了过来。
书乡:《世说新语》按照人物品评序列来编辑内容,您这本书中则是按照历史发展重新排序,除了方便读者按照时间顺序了解历史人物之外,还有怎样的考虑?
刘勃:《世说新语》里的人物本身是有悬浮感的。以人物为中心写名士,其实是很传统的思路,袁宏的《名士传》就是这么写的,《晋书》里一些传记,也是这个性质。以人物为中心写,因为我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