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世说新语的胡思乱想

早前,孩子刚上初一那会,我除了带她读《古文观止》之外,还带她读了《世说新语》德行第一01-47则。后来,觉得比较容易,就没有继续往下讲。

前些时日,当我勉力完成《古文观止》卷五史记选文之后,我感觉我读伤了,需要休息一下。于是,我又捡起之前读的《世说新语》德行篇来。

这次重新整理,更加印证了我的一个想法,就是:很多看似简单的文言文,读起来是没有问题的,但倘若你打算确知某句话的意思,就会发现其中仍有很多障碍需要扫除。尤其是,当你不再停留在意识中,而是形诸笔墨时,就会发现,明明我懂了,但我就是写不出来。不信,你可以“对译”一段文言文试试,条件是:

首先,你不能改变文言文的原文结构,仅在必要时方可调整语序;

其次,你要保证没有漏字,没有加字的前提下译得通顺,合乎现代文标准;

最后,那些虚词,在翻译时,纵然看起来某个义项放在此处通顺,但你仍然要保证该义项必须“查有出处”。

如此一来,对译文言文就挺难的。

我记得我家孩子初一上学期期中考试的时候,试卷有这样一道题:

朱熹“与长子受之”:

盖汝好学,在家足可读书作文,讲明义理,不待远离膝下,千里从师。汝既不能如此,即是自不好学,已无可望之理。然今遣汝者,恐汝在家汩(gǔ,“沉迷”)于俗务,不得专意。又父子之间,不欲昼夜督责。及无朋友闻见,故令汝一行。汝若到彼,能奋然勇为,力改故习,一味勤谨,则吾犹可望。不然,则徒劳费。只与在家一般,他日归来,又只是伎俩(“狡诈”)人物,不知汝将何面目。归见父母亲戚乡党故旧耶?

念之!念之!“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在此一行,千万努力。

题目是翻译“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

注意:这道题是考七上的小朋友!一个刚升入初中的孩子!

其中,读书多的孩子,有可能是见过“夙兴夜寐”这个成语的,但能否准确写出意思来,就不一定了。“无忝”这个词,读书多的孩子,仍然有可能见过,也可能蒙对。

但是,“所生”二字的“所”字结构,我敢保证95%以上的孩子是不知道的。因为这个结构几乎是一个特例,用来考小朋友,显见出卷老师心地不善良啊。

何以我对这个“所”字结构这么记忆深刻呢?是因为我在给孩子讲“所”字结构时,特意查阅了杨伯峻的《文言语法》一书,P是这样讲的:“所”字这种用法,除少数例外,似乎含有指代那动作的对象的意思。“所思”指的是“思”的对象。少数例外,如《诗经.小雅.小宛》的“毋忝尔所生”,“所生”指的是父母,生育的人;不是指子女,被生育的人。而一般则是指动作的对象的。

题目中,朱熹的“无忝尔所生”,即抄自《诗经》。

意思是说,“所”字结构一般指“所”后面的动词施行的对象,就好比,“所爱”,即“(我)爱的那个人”。正常来说,“所生”,应该是指“(我)生养的那个人”,但正确的意思却偏偏是“生养(我)的那个人”。

我原本是打算把这个特例好好给孩子讲的,但又担心孩子嫌烦,所以忍住没讲,期中考试时,她自然就没有答对。

这就是广大家长所诟病的:你学校特么课堂只教孩子和面做大馒头,作业则让孩子包包子,考试却让孩子包小笼汤包!天天跟孩子说,只要认真听讲,完成作业就可以了,但你考试为什么总要出“创新培优”题呢?有多少大人,不查字典,能准确译出“无忝尔所生”呢?这不就是NUEDAI孩子嘛。

这就是我们家长面临的现状:对我们GUOJIA而言,因为孩子太多,谁上都是上。但对我们家长来说,别人的孩子能上,就意味着我们自己的孩子不能上。所以,GUOJIA和XUEXIAO都那么有恃无恐,唯独我们家长,是必须对自己的孩子负责到底的那个人。压力何其大!

所以,说来说去,仍然是因为我们是资源短缺性社会,彼之所得,必我之所失,彼我不能共得失。高高在上的大老爷们天天告诉我们不要焦虑,不能上补习班,不听就取缔之,可是他们始终不明白升斗小民“何以不食肉糜”?我孩子生在高考地狱省,他们说,你不能不焦虑吗?躺平就行。那要不全国同一张试卷?同一个分数线?who怕who呢?

所以,升斗小民的抗争,从来都是对自己更狠,对孩子更狠。学校说初一必读书目是《世说新语》,让家长买给孩子读。我就想问,有多少大人是从头到尾完整通读过《世说新语》的?更进一步,又有多少是认真仔细地读过的?如果我们大人都没有通读过,又怎么去要求孩子读呢?

这让我想起了疫情期间,家长必须早晚两次填报体温。老师知道家长并没有认真测量,只是填了个数字而已。家长也知道老师是知道家长胡乱填的,但大家都很默契,一个“认真”填,一个“认真”收集上交,老爷们就敢信!

像极了老师布置必读书目。老师知道孩子是读不了的,家长也知道老师知道孩子读不了,孩子更知道老师只是布置书目而已,更知道家长只是会买书而已,更知道自己只是随便翻几页而已。但这么一个流程下来,学校、老师、家长、孩子四方都放心了,唯独书没读而已。

我偏偏就很反感这么做事,偏偏想让孩子真正读一点书。所以,我自己努力,先自己读,然后带孩子读。

比如,我带孩子一字一句读《三国演义》,迄今已经读了七十多回了;带孩子一字一句读《古文观止》,如今已经读完了三十多篇了;带孩子一字一句读《世说新语》,也算真正读完了德行四十七则了。

读了有用吗?我不确定,但至少教给了孩子怎样去践行“日拱一卒”。有涯之生不必贪多,捡最好的文章细细读来就好,这大概就是“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吧。

短暂一生,大抵如此罢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89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