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小说中的诸葛亮,表现出来的形象,会为以后提供素材吗?可以说《三国志》是一部读懂三国时期的简史,而裴注又让我们在读懂三国历史的基础之上,更加了解这段历史。魏晋之时,三国故事也出现在了一些笔记小说之中。魏晋笔记小说的特点是言简意赅,往往几句话就能叙述出人物的性格特征。从鲁迅先生辑录的《古小说勾沉》中,《语林》、《小说》中就有对诸葛亮的记载,这些关于诸葛亮的故事都成为罗贯中创作《三国志通俗演义》的素材。在《语林》中,就有关于诸葛亮战于司马懿的记载:“诸葛武侯与宣王在渭滨,将战,宣王戎服莅事;使人观武侯素舆、葛巾、持白毛扇,指麾三军……宣王闻而叹曰:可谓名士矣!”这则故事是裴注故事的衍生,在这里司马懿称诸葛亮是“名士”。同时司马懿也夸赞诸葛亮管理军队的能力。在这则故事中首次出现了对诸葛亮衣着打扮的描写,诸葛亮的穿着打扮正与指挥若定的军师将领身份不谋而合,这也是后人对诸葛亮形象的美好想象,这种美好的想象从一定角度发映出人们对诸葛亮的爱戴之情。正史中,并没有提到诸葛亮的衣着装扮,这是后人根据自己的喜好,也是为突出诸葛亮的军事家身份而刻意加上去的。在《古小说》中,同样有对诸葛亮的描写,但是与裴注十分相似。故事讲的是桓宣武征战蜀国之时,见到曾经随诸葛亮征战士兵,便问到诸葛亮丞相可以与今天的谁相比?士兵回答说:“诸葛亮在世之时,并不觉的诸葛丞相有什么异人之处。但自从诸葛丞相病天之后,真的再也没有见过有谁可以超过诸葛丞相。”这名士兵比较机智,但是从他的答语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诸葛亮在人们心中的地位是没有人能与之媲美。《三国志演义》在创作之时,还吸收了《世说新语》中的一些内容,这也是一部值得注意的笔记小说。《世说新语》是由南朝刘义庆及其门下编撰的一部笔记小说,这部小说描写的是上起汉魏、下至东晋时期世族阶级的一些遗闻逸事共约一千一百三十一条。其中收入大量的三国故事,如方《新佐治立军门》、《乔玄谓曹操》、《诸葛门三兄弟》、《杨修啖酪》、《魏文帝作驴鸣》等,其中关于曹操的记载比较多。《世说新语》中存在一定的贬曹思想,很显然这其中加入了编者们大量的主观情感,例如在对曹操形象的处理之时,编者们没有对曹操给予正面形象去褒扬,也没有以反面形象加以批判,而是把曹操的性格定位于“机智”、“奸诈”。小说在塑造曹操性格“奸诈”的特点时,用了“望梅止渴”的故事来刻意说明。而对诸葛亮的形象塑造完全不同于曹操,编者对诸葛亮多是抱有敬畏的态度。《世说新语》里也收录了诸葛亮与司马懿斗智斗勇的故事。《新佐治立军门》讲述的是诸葛亮屯兵在渭水边与司马懿对峙,司马懿扬言自己要出来应战。魏明帝害怕司马懿会盲目出战,从而中了诸葛亮的计谋,所以就请大将军辛毗拿着斧子站在军营前,阻止司马懿出兵,诸葛亮令军中之人去打探军情,军中的密探回来说有一个将军拿着斧子站在门前,面色威武,诸葛亮马上就知道那一定是辛佐治,这样的处理效果,在没有贬低司马懿的前提下,写出了诸葛亮神机妙算的性格特点,这与正史的处理大相径庭,很显然是后人刻意加上去的。《三国志通俗演义》中删去了辛佐治拿着大斧子站在军营门口的情节,而是以诸葛亮给司马懿送去妇人的衣服代之。又如在《诸葛门三兄弟》中,因为诸葛三兄弟正好侍奉魏、蜀、吴三国,所以将三兄弟进行比较。评价说蜀国得到的是一条龙,魏国得到的是一只幼崽,吴国得到的是一头虎。由此可见当时对诸葛亮的评价极高。由这些笔记小说中可以看出,有关诸葛亮的故事已经开始进入到文学创作的阶段,诸葛亮的形象开始慢慢脱离史实,从上面的笔记小说中仍然可以看出诸葛亮善于治国,在百姓心目中的地位崇高。与三国时期不同的是,此时的诸葛亮形象已经偏离了正史,走向了文学创作的道路。今天在四川仍然保留有关诸葛亮的传说与遗迹,例如“诸葛坝”、“兵书宝剑峡”、“孔明碑”等,这也说明诸葛亮在魏晋之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总之,魏晋南北朝之时的诸葛亮是最接近史实的,史书中诸葛亮的形象主要以贤良之臣为主,而在小说野史中,诸葛亮的形象被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不仅有出众的智慧,军事才能也很突出、具有名士风度。此时的诸葛亮形象已经不同于正史,经过艺术创作的诸葛亮形象更符合当时人们的审美趣味。魏晋之时,诸葛亮身上所表现出来的某些形象特点,为后续《三国志通俗演义》中诸葛亮形象的塑造提供了一定的素材。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91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