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子春,荆楚大疫。钟南山、陈薇等医学专家齐聚重战之地武汉,数万医护人员不论生死、不计报酬紧急驰援湖北,他们汇聚成抗击疫情的滚滚洪流,为疫区群众带去生的希望和活的勇气。
在我们心中,这群人有一个共同的称谓——英雄。
鲁迅说过,“自古以来,我们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基辛格在《论中国》中写到:“中国总是被他们当中勇敢的人保护得很好!”
无论什么时候,无论情况多糟糕,每当中华民族经历风雨,在我们之中,总有那么一群最勇敢、最担当的先锋者,他们毫不犹豫地选择滚烫人生,于关键时刻勇敢站出来,帮助这个民族渡过灾难、转危为安,这些都是我们心中的英雄,都是这个时代的脊梁。
中华民族的英雄信仰由来已久,中国人民的英雄情结代代传承。何谓英雄?刘劭在《人物志》中有过品评:“聪明秀出,谓之英;胆力过人,谓之雄。”《三国演义》中,曹、刘青梅煮酒论英雄,认为“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英雄人物的内心,往往激荡着一股侠客之气,带着一种使命情怀。英雄文化、英雄主义,早已融入中华文化血脉,成为古老民族丰厚的精神滋养。
网上曾流传着一句很火的话: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英雄,就意味着负重前行,意味着牺牲奉献,意味着要扛起比其他人更多的责任与担当。奉献担当,一个伟大而又高尚的词汇,无论是个人还是民族,其伟大往往源自强烈的英雄情结所激发出的强大驱动力。
小时候,我们都有过英雄梦,渴望像书本或电视剧的主人公那样拥有超能力,渴望成为关键时刻挺身而出的大英雄。这样的英雄情结,在我们内心深处扎下了根、结出了果。平常的日子,英雄主义隐藏起来,一旦时机成熟,它便会如同烈火烹油般燃烧起来。
随着年龄阅历的增长,我们渐渐发现,成为英雄不一定需要超能力,不一定需要惊世骇俗的功勋。英雄的标配,并非全是“成功”,也可能是感人肺腑的力量,和源自内心、遵从内心的真实选择;英雄的故事,不一定全是宏大主题的叙事,也有可能是生活细节的总和。那些普通人的暖心之举、平常工作的执着坚持,都足以让时代赋予普通人为英雄。
新冠肺炎疫情面前,驰援武汉的医护工作者脱下白衣战袍,同样也都是普通人,他们有的是父母眼中没长大的孩子,有的是男朋友眼中拧不开瓶盖的公主,有的是孩子眼中无所不能的超人妈妈。没有谁能天生英勇,只有普通人的挺身而出。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着“英雄”的应有之义,于危急关头实现了从普通人向英雄的升华。
“武汉是座英雄的城市,湖北人民、武汉人民是英雄的人民。”面对封城,湖北人民顾全大局、服从安排,自觉在家隔离,始终以乐观积极向上的态度对抗疫情。湖北本地的守护者——白衣战士、志愿者、超市大姐、快递小哥等等,在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他们不惧风雨、挺身而出,坚守一线、守望相助。那些人、那些事、那些瞬间,见证并记录下这座英雄的城和这群英雄的人。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民族不能没有先锋。一个朝气蓬勃的社会任何时候都需要保留一份英雄之气,一个青春奋发的时代呼唤更多平凡人的胆气与勇毅。时至今日,英雄主义已成为奋进新时代的强大力量,成为追梦圆梦的精神支撑。
罗曼·罗兰曾说,“这个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卢新宁在北大中文系毕业典礼上说:“请看护好你曾经的激情和理想。在这个怀疑的时代,我们依然需要信仰。”不让具体琐碎的事务消磨这份浪漫与绚烂,不因偶尔的不如意而消解内心的英雄之气,每个人都应该有这样的信念。
新时代呼唤大英雄,也需要千千万万的平凡英雄。在平凡坚守中唤醒英雄情结,在平凡坚守中涵养英雄之气,把英雄志向与家国志向、社会责任融合起来,做最好的自己,做自己的英雄,我们的事业才有希望,我们的未来才能到来!
来源
我们的太空(ID:ourspace)
作者
追梦海天
编辑
王艳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