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里记载了一个曹操的小故事,某天曹操将要接见匈奴的使臣,他觉得自己相貌不太好看,“不足雄远国”,怕外邦耻笑。就找了一个人来代替自己,这人叫崔琰,字季珪,《三国志》里说他:声资高畅,眉目疏朗,须长四尺,甚有威重。总之是形象气质都好的一个人。
影视剧里的曹操形象曹操令这位崔季珪装作自己,去接见匈奴使臣,而他扮作侍卫拿着刀站在崔季珪身旁。等接见完毕后,曹操还派人暗中问这个匈奴使节,“你觉得我们魏王怎么样”,匈奴使答说: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这句话明明是在称赞曹操,可曹操听说后,立刻派人追杀这位匈奴使。
《世说新语》对这个故事的记载也止步于此,只说曹操派人“追杀此使”,没说为什么。也正因如此,使得这篇文字更耐人寻味。《世说新语》的文字写法很简练,遣词用字很有特色,有意味。曹操为什么要杀这位背后夸赞他的匈奴使者呢,我们可以分析一下。
曹操这个人物身上的标签很多,不管从正史,还是演义小说或者影视剧,都可能会夸大曹操身上的某些特点。其中有一个,就是多疑、想得多。这件杀匈奴使者的故事,原因应该涉及到这个性格特点。曹操之所以要追杀在背地里称赞他的人,原因大概有两种。
第一种,是对事。那个匈奴的夸奖,已经让曹操觉得,那人开始在琢磨谁是真的曹操了。如果他之后再回想一些交谈中的细节,很可能推断出,接待他的不是真的魏王。这样别人就知道曹操的真实相貌了,与曹操原来的设想不符,所以他不高兴,就要杀掉那个使臣,不想让别人知道这件事。当然也包括他找人替他接见使臣的这件事。
鲍国安饰演的曹操形象第二个原因,是对人。就是这个匈奴使者,他能觉察到站在一旁充当侍卫的曹操有英雄气,说明这个使者有“慧眼”,慧眼才能识英雄。这需要有很强的洞察力,这个人有识人之智。是个人才,曹操可能觉得这样的人才在匈奴那边为臣,会是个祸害,所以不如除掉。
这两种原因都可能使得曹操动杀心,有的人可能会说曹操有这么小家子气吗。这事儿说不准,我们常听到的那句“伴君如伴虎”,就是在说身为君王者,他们的心思阴晴不定,其实很像小孩子。
《世说新语》记载这个故事在“容止”这一类目下,就是讲了很多容貌举止有特色的人,它重点应该是想描述曹操的气质非凡,尽管相貌欠佳,但是那种王者之气,是很难隐藏的。《魏氏春秋》里说曹操:武王姿貌短小,而神明英发。就是这种意思。
虽然主旨如此,但短短八个字“魏王闻之,追杀此使”,也透露出一点曹操的其他秉性。你觉得曹操是出于什么心理,要去追杀这个背后称赞自己的匈奴使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