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私者乱,道法者治。
——韩非
“道私者乱,道法者治。”这句话出自战火纷飞的战国末期。这句话的意思是“用个人的意志和私心来做为管理的方法的,随心所欲,管理一定混乱。用一定的规章制度来管理的,一切都是井然有序的,管理效果一定好。”在战国末期民不聊生的年代,谁还有如此远见的政治远见呢?他就是出生在韩国(今属河南人)的贵族公子——韩非。
(图源网络)
假如说人的出生是随机的,那韩非出生的年代和地点可以说是相当的不巧了。春秋战国近千年,他却刚刚好出生在战国的最后,也就是秦王嬴政统一时代。更为不幸的是,在战国七雄中,韩非出生在了韩国,这个战国七雄中最“熊”的国家。
最最倒霉的是,韩非出生在韩国贵族家庭,正值韩国动荡时期,韩国贵族的力量已经动摇到了皇室的权势,韩非作为根正苗红的贵族二代,自然是得不到韩王的重用。在这么恶劣的环境下,韩非是如何写出传世著作《韩非子》的呢?往下看↓
(图源网络)
韩非自小聪慧,五岁的时候韩非就开始读“家有之”的商、管之书和孙、吴之书,以及其他各类杂书,这为韩非此后的法家思想以及传世著作《韩非子》奠下了基础。
韩非在荀子门下求学时期,正值战国末期,各个国家之间相互吞并、征伐。紧邻秦国的韩国的国力弱小,因此韩国是无数次被秦国摁在地上揍啊。对于热血青年韩非来说,国家危难之际,正是贤者出击之时.于是,韩非出师回韩国报效祖国,在自家的府邸学习之余持续不断的向韩王进谏,提出严明法制、任人唯贤、重用武将、富国强兵等治国之道。
韩非挑灯夜读,每天每夜都看着破败城楼之下灯火通明的韩王宫。他知道,只要这么多书信有一封得到了君王的认可,他就能够真正踏入那个金碧辉煌的宫殿,拯救韩国的命运。可惜,韩王对他的进谏都不予理睬。
(图源网络)
恋爱冷战几个月都黄了,
何况上赶着给你出谋划策五年呢?
终于,在韩王五年的敷衍和漠视下,韩非,他愤怒了!他认定韩桓惠王情商不够高,对他伟大理论的理解在地下十八层,因此愤怒的认为“国家不能寻访任用贤明的人才,反而提拔浮夸之人在有实际功绩的人之上”。也不怪韩非有这样的想法了,就这五年进谏耗费的竹子和在家门口等消息的日日夜夜早就够把最老实的人给逼急了,何况是韩非这种天纵之才。
(图源网络)
眼看救国无路的韩非,只能把自己关在家里,发愤图强!写下了《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等传世文章,字数达10多万字。这就是著作《韩非子》的雏形。
墙内开花墙外香。韩非的理论在韩国没人感兴趣,但传到秦国后,却引起了秦国创业CEO嬴政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