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玄论对以玄学为中心的六朝之学的启发和影

白癜风治疗最好的医院 http://www.paisufa.com/m/

扬雄《太玄》与六朝玄学之关联,亦如上所述。那末,接下来笔者要讨论的,是扬雄及其《太玄》对六朝玄学到底有何启示?到底发生了怎样的影响?

学术取径的启发

首先,在学术取径上的启发。六朝玄学儒道兼综、《老》《易》结合的学术取径,与扬雄有一定的渊源关系。儒道兼综是玄学主要的知识取径,如玄学家王弼、何晏“好老氏之学”,“祖述老庄,立论以为天地万物皆以无为本”。

然王弼注《周易》,又注《老子》,还撰有《论语释疑》。何晏注《道德经》,撰《道德论》,又著《论语集解》,其儒道兼综的特点相当显著。实际上,他们就是以《老》注《易》,·以老子思想解释儒家经典,调和“自然”(道)与“名教”(儒)之关系,从而建构起玄学新理论。

学者治学在知识取径上兼综儒道,可谓源远流长,在汉初陆贾《新语》、刘安《淮南子》等著作中已见其端倪。学者讨论玄学儒道兼综之学术取径的渊源,或以为始于刘韵之《人物志》,或以为始于王肃之《孔子家语》,或以为始于马融,皆是就其近源言之。

若就其远源来说,则应始于汉初。不过,汉初学者之儒道兼综,还是一种不自觉的行为,自觉地将儒道兼通并以此构建学术思想体系者是扬雄。考虑到扬雄《太玄》与六朝玄学之间密切关联,笔者认为,玄学家儒道兼综的学术取径取资于扬雄的可能性是最大的。

另外,玄学家儒道兼综的又一个重要表现,就是以《老子》、《庄子》和《周易》为“三玄”,将《老子》与《周易》互通互释。其实,以《老》释《易》,亦与扬雄有关,或者说此风起于严君平,而发扬光大于扬雄。扬雄“太玄”论的一个重要的知识支撑,就是以《老》解《易》,《老》《易》通释。

还有,名教与自然之关系是六朝玄学讨论的核心问题,从何晏、王弼的“名教出于自然”论,到阮籍、稽康的“越名教而任自然”论,到裴颁、郭象的“名教即自然”论,无不围绕此问题而展开。玄学家关于此问题的讨论,实际上体现了他们调和儒道之意图。

“自然”为道家所崇尚,故老子提出“道法自然”论;“名教”为儒家所推崇,指的是汉代以来确立的社会秩序和组织原则。事实上,调和道家“自然论”与儒家仁义论之关系,在扬雄的思想建构中已体现了这方面的努力。

如前所述,在《太玄》中,扬雄一方面有取于“老子之言道德”,推崇“作者”“贵其有循而体自然”,提出“玄法自然”之观点;另一方面他又扬弃老子“捶提仁义,绝灭礼学”之偏见,声称其《太玄》是为“仁义”而作。其调和儒道、融通自然与名教关系之努力,是相当显明的。这种知识取径,于六朝玄学家来说,应当是有所影响的。

学术方法的影响

其二,在学术方法上的影响。一种哲学思想新体系之建立,必有赖于一种新的哲学方法的被发现和被利用。六朝玄学新体系之建立,则有赖于玄学家在学术方法上的突破,此新方法,一是汤用彤揭示的“言意之辨”,二是冯友兰揭示的“辨名析理”。即六朝玄学家是通过“言意之辨”(有王弼之“得意忘言”与郭象之“寄言出意”之别)和“辨名析理”之新方法的发现和使用,从而建构起玄学新体系。那末,这两种学术新方法,与扬雄有无关系?有何关系?清况或许相当复杂,目前尚难定论。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在扬雄的著作中,确有关于言意关系的讨论。

很显然,扬雄的言意论,介于“言尽意论”(圣)与“言不尽意论”(众人)之间,与老庄的“言不尽意论”和“得意忘言说”均有区别。其与玄学家“言意之辨”的关系,尚需进一步研究,兹不具论。

另外,玄学家“辨名析理”之学术方法,亦即当时流行的“名理之学”,其最初重在讨论人君臣民各尽其职守的“名份之理”,即名实相副的问题,进而讨论品鉴人物之标准,而逐渐趋向于“辨名析理”,便形成专门的“名理之学”,或称“形名之学”。在扬雄的著作中,名实问题亦是一个时常被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3776.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