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右军①与谢太傅②共登冶城③。谢悠然远想,有高世④之志。王谓谢曰:“夏禹勤王,手足胼胝⑤;文王旰食,日不暇给⑥。今四郊多垒⑦,宜人人自效。而虚谈废务⑧,浮文妨要,恐非当今所宜。”谢答曰:“秦任商鞅⑨,二世而亡,岂清言致患邪?”
王右军与谢公诣阮公⑩,至门语谢:“故当共推主人。”谢曰:“推人正自难。”
谢太傅语王右军曰:“中年伤于哀乐?,与亲友别,辄作数日恶。?”王曰:“年在桑榆?,自然至此,正赖丝竹陶写?。恒恐儿辈觉,损欣乐之趣。”
①王羲之(年—年),字逸少,琅琊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人。东晋大臣、书法家,有“书圣”之称。累迁右军将军,人称“王右军”。善书法,兼擅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在书法史上,与钟繇并称“钟王”,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二王”。②谢安(年-年10月12日),字安石,官至尚书仆射。死后赠太傅。③冶城:位于南京市秦淮区朝天宫一带,是春秋末年吴王夫差在今南京城西的一个小土山上筑起一座土城,是南京最早的土城。④高世:出尘离世,清高脱俗。⑤勤王:为王事尽力。胼胝(piánzhī):茧子。手脚上因劳动磨出的硬皮。尧命禹治水,禹在外九年,由于操劳,手脚都起了茧子。⑥旰(gàn)食:天黑了才吃饭。指勤于国事。日不暇给(jǐ):形容事情多,时间不够用。给:足够。⑦四郊:这里指国都四郊,即都城郊外。垒:防护军营的墙壁或堡垒。⑧废务:荒废了事务。浮文:不切实际的文辞。要:重要的事情。按:虚谈和浮文、废务和妨要,对举成文,字异义同。这句指清谈耽误国家大事。⑨商鞅(约前—前):战国中期杰出的法家代表人物,辅佐秦孝公(前—前在位)变法,秦国因此富强,传六代至秦始皇,便统一中国。二世:两代。指秦始皇和秦二世两代。秦始皇死后,秦二世胡亥继位,在位三年。因陈胜起义、刘邦起兵,秦朝便灭亡了。清言:清谈,不务实际,空谈玄学。按:谢安的回答实际是强词夺理。⑩阮裕(?——?),字思旷,河南陈留(今河南开封)人,东晋哲学家,历官临海太守、东阳太守、散骑常侍、国子祭酒、金紫光禄大夫、侍中。阮籍的族弟。以爽快无私著称。谢安年轻时候,请阮裕讲解《白马论》,白马论是一个先秦流传下来的哲学问题。阮裕为了解答这个问题,就专门写了一篇论文给谢安看。当时谢安不能马上理解阮裕的话,就反复请教。阮裕于是表扬与自我表扬说:“这个问题,不但能够解释明白的人不好找,就是寻求透彻了解的人也难找!”?哀乐:偏义复词,指“哀”。?辄:总是;恶:难受。动不动就接连几天不舒服。形容因受外界刺激而感到难受。?桑榆:晚年。太阳下山时,阳光只照着桑树、榆树的树梢,便用桑榆比喻黄昏,也用来比喻人的晚年。?陶写:陶冶和抒发。
1.下列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谢悠然远想B.日不暇给
C.岂清言致患邪D.损欣乐之趣
2.下列加点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宜人人自效(效果)B.岂清言致患邪(招致)
C.故当共推主人(推重)D.正赖丝竹陶写(依靠)
3.下列句中“之”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
A.有高世之志B.损欣乐之趣
C.有澄清天下之志D.吾之礼贤,有何不可
4.翻译下列句子。
(1)秦任商鞅,二世而亡,岂清言致患邪?
(2)年在桑榆,自然至此,正赖丝竹陶写
5.从上述故事看,王羲之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1.C(邪——耶)2.A(效力)3.D(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其他都是助词,的)4.(1)秦国任用商鞅,仅仅经历了两代就灭亡了,难道是因为清谈导致的祸患吗?(2)年纪大了,自然就会这样,也就正好要依靠音乐来陶冶心灵抒发感情了。5.(1)务实,对清谈误事有清醒的认识;(2)关心国家大事;(3)知道尊重人;(4)重视音乐对陶情冶性的作用,尤其老年人更应借此抒发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