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引言
《世说新语》中形成人物品评的渊源由来已久,主要包括识鉴、品藻和赏誉三个方面。在魏晋时期,人物品评不仅具备写实的特点,同时也存在与历史事实不完全一致的地方。
这种现象既受到编纂者个人的影响,也受到政治和个人因素的影响。《世说新语》所展示的文体特点以及所承载的精神风貌,为后人提供了一种美学的典范。
《世说新语》是一部记录魏晋士人风貌的经典作品,以品评人物为主要叙述内容,涵盖了魏晋社会生活的多个方面。
其中,对人物的认知和辨别涉及28篇,称为识鉴篇;对人物才华进行赏识和赞誉的共有篇,称为赏誉篇;对人物进行品评和辨别流派的共有88篇,称为品藻篇。
《世说》的编者根据当时的评价标准,精心挑选了一系列典范作为范例,以展示他们的审美理念,正如鲁迅所言:“差不多就可以看做一部名士底教科书。”
02《世说新语》人物品评之形成
人物品评,由古至今一直存在。《诗经》中的国风篇章中早已有人物品评的身影,其评价标准包括个人品德、个性才能、外貌、精神等方面,并且所使用的词汇多为表示美或善的综合性词汇;然而,当时还没有真正与后世道德或品德观念完全相应的词汇。
《左传》、《国语》等先秦文献记录了春秋时期大量的人物品评活动,评价主体主要是史官和贵族君子,基于的依据就是礼与德。通过人物品评,人们能够阐发新的思想和新的价值观念,了解各国政治局势,分析战争形势,以及影响各国的外交政策。
孔子主张“仁”,并要求“尽善尽美”,这是他价值标准的最高体现。而《世说新语》将人物品评分为四个方面:德行、言谈、政务、文学,这也是孔子对其门徒和弟子的分类标准,足以显示魏晋时期人物品评的渊源。
儒家的另一代表人物孟子进一步提出了自己理想人格的观念,将其确定为神、圣、大、美、信、善六个等级。
可以说,孔孟二人对人格的审美标准是影响魏晋时期人物品评思想理论的渊源。在两汉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政策使得统治者延续了孔孟的人格审美观念,儒家的伦理道德规范成为了正统思想,而“忠孝礼义”也成为了汉代社会人格评判的标准。
东汉时期实行了“征辟”和“察举”两种选拔官员的制度,虽然两种方式的选拔过程不完全相同,但都以人物品藻为基础,并共同使用一套标准,即所谓的“名教”。正因如此,人物评评真正形成了一种社会风气,并开始向政治靠拢。
人物品评成为决定士人前途的重要依据,因此那些善于评估人才的权威人士也受到时人的尊重。东汉末年,政治黑暗,宦官和外戚轮流操纵朝政。
一批以太学生为核心的士人组成了“清流”这一团体,通过进行“清议”运动来反抗,“激浊扬清”。尽管最终“清议”活动因为遭到“浊流”的打击而终止,但是人物品评的形式作为士人进入仕途的评价标准依然保留了下来。
经历了汉末的动荡时期到曹魏时期的统治,人物评价逐渐进入了一个转变期。时局的变化和新思潮的出现使得当时的文人更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