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日战争之中,有一个特殊的职业叫做“翻译官”。这是因为日军在中国语言不通,特地在军中设置的一个职业。且其需求量极大,比如华北日军的许多部队都是以中队,小队为单位分散驻扎,按照理论每个部队都需要配备一个翻译官。
而翻译官之中,大多以朝鲜人,日本人居多。但是也有许多懂得日语的中国人在其中,而这一部分中国人,被我们称之为“汉奸”。因为这些翻译官,在日军侵略中国的时候,起到了助纣为虐的作用。
但也并不是所有的翻译官都是纯粹的汉奸,一些被迫成为了日军翻译官的中国人。也是有良心,有血性的。他们也在幕后,默默地为中国的抗日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比如说翻译官夏文运。
夏文运是此人是中国最早一批去日留学的硕士,在日本的京都帝国大学念书。年他自帝国大学毕业,但在同年就发生了“九一八事变”。当时日军迫切的需要大量翻译官,夏文运因为其优秀的日语,便进入了日军的“满洲国”政府担任翻译。
由于其过强的工作能力,日军的特务机构想要通过他策反更多的中国人为日本服务。而他也因此得以见到中国许多位居高处的军官,但是日军却未曾想到,夏文运从未想过为日军欺压中国人。
他在外一向是以恬不知耻的面目出现在中国人的面前,以“和华桥梁”自居。面对日本又是恭恭敬敬,似是完全按照日本人的要求做事。中国人恨极了他,但日本人对其倒是十分的信任,甚至将其派到了华北方面的日军司令部担任翻译官。
但这恰好方便了夏文运,他接着此便利。成为了一个双面间谍,表面上是为日本人做事,策反中国军人。但实际上,他是借着职务的便利不计报酬的刺探日军的军事机密,并将其送往是中国军队。
其中最著名的一次情报运送,就是年“台儿庄大捷”那一次。在台儿庄战役的前期,五战区由李宗仁坐镇于此。但是五战区兵马不多,却要防备津浦线如此狭长的一段区域,这给李宗仁出了一个难题。
但是李宗仁左挪右腾,竟然硬是靠着他那一群杂牌部队,防住了日军的南北合击。而这一切,都是靠的夏文运送来的三条情报。其中第一条就是“日军南动而北不动”。致使李宗仁调往军队前往南面防守,防住了日军的第13兵团。
第二条情报便是“板垣师团即将自胶济线南下”,令李宗仁又将手下庞炳勋调往临沂之初,阻止板垣师团。但是那时候南北一起防守,双方都吃紧,眼看情况就要撑不住了。
这时第三条最重要的八字情报及时送到:“日军北动而南不动”。李宗仁见此情报毫不犹豫地将剩余兵力全部投向北面支援,取得了临沂大捷。并重创日军人,近两万日军。这成为了抗战以来的第一次大规模胜利,也极大地鼓舞了国人的抗战决心。
而这件事情,为了保证夏文运的安全,当时仅有几人可以知道。他也一直都在日军司令部工作,见机行事,为中国提供情报。但是在抗战胜利的初期,他却一度被当成是“汉奸”,差点被清算。
出于自身安全的考虑,他无奈辗转香港,又在几年后前往日本定居生活,还娶了日本的妻子为生。却始终未曾更改自己的国籍,一直都是中国人。直到后来,李宗仁在晚年写《李宗仁回忆录》时,才将其的身份公之于众。
而夏文运自己在老年的时候也叹到“无奈老矣,只可西望故土”。而在夏文运去世之后,他为中国所做的一切,才得以被大众知晓。而他的家乡大连,也将其放到了烈士人物志之中。而中国人,都应当对其说一声“谢谢”。
而中国还有更多的,我们陌生的爱国人士,也像夏文运先生一般为中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这些人却因各种各样的原因,没有留存在中国人的心中。但应该有中国人将其记住,且不让他们就此消散。
而《李宗仁回忆录》一书,将夏文运先生曾为中国所做之事尽数记载了下来。让我们不至于就让这位爱国者,消散在历史的尘埃之中。而此书,也讲述了李宗仁将军自己一生的传奇,是一本不可多得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