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勒信仰的早期传入与名僧传抄
天佑
汉传佛教弥勒信仰的主体部分大概包括本生因缘、佛世出家、弥勒行法、兜率补处、未来成佛、人间净土几大主题,形成相对固定之模式。由于内涵丰富,弥勒信仰迅速成为菩萨信仰中的重要一支。如《法苑珠林·敬佛篇·弥勒部》中记载着玄奘在印度游历期间的见闻:“西方道俗并作弥勒业;为同欲界其行易成,大小乘师皆许此法。”
随着佛教向外传播,这一信仰从印度西北逐渐扩散到西域地区。我国的弥勒信仰即是从西域传入的。
西元三〇三年,西晋竺法护译出《弥勒菩萨所问本愿经》,这是首部译成汉文的弥勒经典。此后,竺法护又译出《佛说观弥勒菩萨下生经》;鸠摩罗什译出《佛说弥勒大成佛经》及《佛说弥勒下生成佛经》;北凉沮渠京声译出《佛说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义净复译《佛说弥勒下生成佛经》。这些经典被后世称为“弥勒三经”或“弥勒六经”,成为该信仰的重要依据。
自西元四世纪初至八世纪的五百年间,是我国弥勒信仰的全盛时期。其间,较著名且具代表性的实践、宏传者有:道安、法显、玄奘及窥基等。唐代以降,义学不彰,弥勒信仰亦随之式微。
虽然每下愈况,却是代不乏人。清代弘赞律师著有《兜率龟镜集》,收录多名弥勒信仰者的修习、倡导及上生事迹。直到近代唯识学复兴,弥勒信仰亦随之重为世人所熟识。
研究我国早期的弥勒信仰情况,必要提到一部著作:《名僧传抄》。梁宝唱撰《名僧传》原有三十卷,是我国佛教史上最先出现的一部佛教人物志集。该《传》记述丰富:搜集前代僧录、碑志及口述记忆等内容,区别部类,编辑而成;一些内容未见于其他“僧传”,对研究我国佛教的早期信仰情况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可惜,此书全本已佚;如今,只能根据现有抄本想见原书样貌。现存《名僧传抄》是日僧宗性对东大寺东南院藏本的摘录。如其跋云:“文历二年五月晦日(午时)于笠置寺福城院南堂书写之毕。柳宗性自去十三日参笼当山。《名僧传》三十卷中令抄出,弥勒感应之要文之次。……自文历二年五月十五日(午时),至同十八日(午时)于笠置寺福城院南堂。《名僧传》一部三十卷之中,至要说处,随引见令记录毕。其本东大寺东南院经藏之本也。”
现收录于“卍续藏”第七十七册之《名僧传抄》分为三个部分:目录、节文、说处。
“目录”即三十卷《名僧传》的完整目录;提及自东汉至南朝,历代佛寺三百余所、僧人四百二十五名(内有数十人为《高僧传》所不载)。
“节文”即原文摘录,包含晋代和南北朝时期三十六名僧人的小传。其中,晋代八人、前秦二人、南朝宋代二十一人、齐代三人(内有九人为《高僧传》所不载)。此外,还节录有三篇开示。
最后附录“说处”;从《名僧传》中逐卷概述其要,共计一百八十余条。此抄本虽只保留了原著的一小部分,但全书面貌仍然依稀可辨。尤其是宗性将重心放在有关“弥勒感应”的记录上,这实是于《高僧传》外研究我国早期弥勒信仰情况(弥勒信仰史)的必读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