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颇、李牧,都位列战国末期四大名将。廉颇相信大家都很熟悉,高一必修课上的《廉颇蔺相如列传》,蔺相如完璧归赵、廉颇负荆请罪。战国末期的赵国,文有蔺相如为相,指点江山,运筹帷幄于帐中;武有廉颇为将,领军四方,浴血奋战于沙场。
廉颇,一生戎马生涯,在长平之战中若是当年赵王不急于破敌,弃稳重保守的廉颇而不用,重用纸上谈兵的赵括,估计也不会有那四十多万赵军被坑杀,更不会有白起“杀神”之名。后来,赵国国力衰弱,廉颇稳打稳扎,大破燕国,封侯拜相。暮年廉颇更是有着“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凄绝的报国情。
李牧,在后世之中名气可能比不上廉颇,但史书中对其评价很高,一生英勇壮烈,早年雁门关大破匈奴,中年战燕退秦,秦国大将王翦畏之如虎,为赵国立下赫赫战功,可惜晚年惨遭冤杀。
那么这两大名将到底是怎么死的呢?--据史料分析,线索指向于同一人,那就便是郭开。
郭开,历仕于赵悼襄王与赵幽缪王两人代君王,独得赵悼襄王宠爱,位列士大夫,乃赵国重臣。战国时期有两张名嘴,一是“毛遂自荐”的三寸不烂之舌,二是郭开贪财进谗言的离间灭国之言。
大多数人都只知道廉颇有着“将相和”的美谈,但却不知道赵悼襄王一即位,廉颇的日子却不好过。缘由还要从一次宴会说起,那时候的郭开还是赵悼襄王的伴读,整天只会阿谀奉承、溜须拍马,那时候一心为国、嫉恶如仇的廉颇在宴会上直接严厉斥责他,不仅使赵悼襄王颜面大失,还让郭开这个小人怀恨在心。
细数英雄人物,多折败于小人手中,廉颇就是其中一个。魏国与赵国世代敌对,当时廉颇领命攻魏,一路大破魏军,连拔数城,正要乘胜追击,一举夺下更多城池与土地。此时的郭开已是大夫职位,怕廉颇再立盖世之功,便向赵悼襄王进谏“如今城内外沸沸扬扬,到处都在传说廉颇居功自傲,有不臣之举,如果他率兵谋反的话,大王恐无力控制,不如罢免其兵权,以免除后患”。廉颇为人耿直,赵悼襄王甚为不喜,好几次让他颜面大失,再听信郭开谗言,心中已是有了决断,立刻便派武襄君乐乘去收回廉颇的虎符。廉颇何等人也,为赵国立下无数战功,新王即位便要罢免他的兵权,此时心中已是怒火滔天。盛怒之下,廉颇不仅拒交兵权,还调转枪头攻打乐乘。事发过后,廉颇知道自己的行为已经彻底得罪了赵王,便只身投靠了魏国。之后赵王派使者想将廉颇请回国继续领兵,但使者却收了郭开贿赂,回来向赵王说道“廉颇虽然已老,但是饭量还是很大,但一盏茶的时间就要如厕三次”。赵王一听便彻底放弃了廉颇。
纵观历史上的奸臣,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到了国破家亡时尚且知道悔悟;另一种是到了山河破碎时还不知覆巢之下焉有完卵。郭开就是后者,战国末期虽然秦国一家独大,但赵国的国力还算强盛,但因遭遇天灾,赵国境内频频闹饥荒,秦国趁势攻打赵国国都邯郸,此时赵国在武安君李牧的带领下与秦国王翦两军对垒数月,僵持不下。秦国的谋臣们一致认为要想攻破邯郸,必先除掉赵军主帅李牧。而赵王身边郭开,乃贪财小人,于是秦王派出使者于郭开接触,贿赂其黄金万两,让其除掉李牧。郭开一见到钱财,便将国家存亡置之度外,让门人伪造了李牧写给秦王的简书,后郭开入朝诬陷李牧。赵王迁本就是那忠奸不辨之人,连夜就让人将李牧的兵权罢免。后来李牧更是遭到了后来执掌兵权之人的迫害,被当街砍下头颅。一夜之间,赵国朝野上下再无支柱,赵国于几年后为秦所灭。
回首郭开的一生,权起于太子伴读。因小人嫉恨逼走国家栋梁廉颇,因贪财无知迫害智将李牧。他的一生受贿进谗言,卖国求荣华,是使赵国灭亡的重要原因。正是印证了那句话,小人得势,英雄则穷途末路。历任君王,远小人而亲贤臣者,国之兴也;远贤臣而亲小人者,国之衰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