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彰德府志,有这样一段不得不说的故

治疗白癜风要多少钱 http://pf.39.net/bdfyy/bdfal/150527/4630319.html

公心铁笔写春秋

——崔铣与《彰德府志》的故事

齐瑞申

编史修志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我国浩如烟海的古籍中,地方史志是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安阳郡志编撰源远流长,最早可溯至唐宋之《魏地记》、《邺中记》、《相台志》。明、清两代是我国编修地方志的鼎盛时期,由于政府的提倡,许多专家学者名流参与其事,使志书质量大大提高,一代名志大量涌现,明代大儒崔铣编纂的《彰德府志》就是其中的一部,也是现存最早的彰德府志。该志以结构谨严、文字简约、内容翔实而被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恳切地评为“其书颇为谨严,盖铣本儒者故也。”

明《嘉靖彰德府志》编纂者崔铣画像

明正德十二年(年),从朝廷经筵讲官任上以养疾为名回归故里安阳的崔铁已经40岁了。30岁进京当官,10年没回家,猛一踏上故土,心中真有说不出的滋味。虽说乡音未改,但也有点“鬓毛衰”了。母亲脸色挂黄,眼窝深陷,耳朵背得厉害,走路摇摇晃晃;妻子李氏只比自己大一岁,看上去也苍老了许多。庆幸几个子女渐已成人,只是学问生疏了些。

崔铣打定主意,从此杜门绝交,足不入官府,一心在家课农种竹,训子授徒,奉养老人。

平静的日子只过了短暂的两年。

崔文敏公祠(崔铣祠堂)

正德十四年(年)春,崔铣正在书房看书,家人来报,郡守陈策大人来访。崔铣忙迎出屋外。陈策高身材,白净面皮,小眼睛,一见院子竹叶青青,芳草萋萋,高兴说道:“后渠①先生好兴致啊。”崔铣刚回来时,陈策曾来拜访,知他政绩还算可以,也就上前答道:“闲来无事,也就随便种植。”

两人进屋,家人献茶。崔铣问:“大人一向公务繁忙,怎么今天得闲光临舍下?”

陈策押了一口茶,道:“下官正有一事,想托付足下。上月接朝廷公文,令各地编修志书。我日思夜想,何人能担当编纂《彰德府志》的重任。足下从小天资聪慧,才思敏捷,五岁即能应口对答,郡人皆惊。中举后在京中编修国史,学问高深,志向高洁,名声素著,编一区区府志,实在是委屈了足下。你若出手,必出名志无疑。”

编史修志,崔铣并不陌生。当年,他在礼部会试获二甲第一名,授翰林院编修,参与修撰《孝宗实录》。大宦官刘瑾专权,欲加害自己未遂。《孝宗实录》编成,刘瑾伪传上命:翰林各官,虽知文理,未晓事体,各升一级,调部属州县。”自己就这样被赶出了翰林院。如今一听编纂《彰德府志》,真有几分谈虎色变的感觉。

陈策见崔铣沉吟不语,遂又道:足下有编修国史之才,必熟知编史修志有资治、存史、教化的功能。上为朝廷提供历代兴衰之借鉴,下为地方官熟悉民情,为民造福,大事决策援作依据,还可为黎民百姓了解本地山川地理、风土人情提供便利,与国与民都是一件大好事。足下如今屈居故里,若能承担修志重任,则是郡人之幸,下官之幸,也是造福乡梓的盛举。”

崔铣想陈策说的也是,如今身在故里,当为父老效绵薄之力,于是便应承下来。

崔铣编纂《彰德府志》

这一年的冬天好像来得特别早,不到十月,纷纷扬扬的雪花就漫天飘落下来。

崔铣的书房里堆满了彰德府属各部交送的地方志。他几乎忘记了吃饭睡觉,整日埋头观看校阅。明代的资料好搜集,明代以前就显得单薄。彰德府当时辖六县一州,即安阳县、汤阴县、林县、临漳县、武安县、涉县和磁州(今磁县)。临漳县的邺城是历史上的六朝古都。当年他曾专程拜谒,站在高高的漳河南岸大堤上,眺望三台,遥想当年袁曹相争,邺城建都,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六朝古都,多少帝王将相在此演绎历史风云,留下多少可歌可泣的动人史话,如今都成过眼烟云,惟有苍茫大地上,漳河水仍一如既往奔流不息。叱咤风云的英雄豪杰、独特新颖的都城布局、雄伟豪华的宫殿建筑、高耸入云的三台在搜集到的志书上记载甚少,这不能不使崔铣感到深深的遗憾。

他向陈策要求不惜一切代价搜寻邺城资料。一个月过去了,毫无信息;又一个月过去了,仍无动静。当他几乎不抱任何希望时,一天,陈策派人风尘仆仆给他送来一个叠了几层的包状。他小心翼翼地一层一层打开,封面发黄,污迹斑斑的宋代十二卷《相台志》和元代十卷《相台续志》使崔铣兴奋地几乎要喊出来。

他迫不及待地打开书,看了一阵,眉头皱了起来,心里暗道:宋志事略其而文义芜鄙,元以下亡观焉。尽管如此,他仍像获得至宝一样认真观阅收集。

崔铣哪里会想到,这两本志书后来在社会上销声匿迹了,而能采用到《彰德府志》里的大部分珍贵资料却完好无损地保存下来了。他若在地下有知,一定也会感慨不已。

明·嘉靖崔铣编纂《彰德府志》明·嘉靖崔铣编纂《彰德府志》明·嘉靖崔铣编纂《彰德府志》

资料基本搜集齐,崔铣长长地松了一口气,不料,下步卷条目的设置又让他扎实费了心思。正德以前,志书大都条目无统,眉目不清,若不重蹈覆辙,必须改弦更张。最终,他确定采用纲举目张,有统有属的形式,像《地理志》,仿效《水经注》,对本府一州六县的历史地理沿革、疆域、山川、名胜古迹、详为叙述,力求丰富多彩。陈策观后大加赞叹说:“这种形式提要钩玄,深得志体,读之饶有兴趣。”

崔文敏公祠(崔铣祠堂)正殿

天色渐渐暗下来了,家人掌上了灯。夜深人静,看着拟好的九志八卷和条目,他不禁又回忆起在朝中受到的不公正待遇。他暗下决心:那时,我职小位卑,说话没有分量,如今我为家乡纂修《彰德府志》,仍要秉笔直书,上对得起朝廷和列祖列宗,下对得起生我养我的这一方热土,真正起到资治、存史、教化的作用。

他郑重地在《序》中写道:“夫志者,郡史也,备物垂轨。不轨不物,炫观惑乡,虽文,奚用哉?故《地理》稽实而黜附会,《建置》遵制而明则,《田赋》以恤隐,《祠祀》以正典,《官师》均列而信教,《人物》、《选举》、上行而下秩,《宫室》刺奢,《杂志》辅化。崇正义而黜异端,拥浮冗而要简确,然后府事稍可诵览。斯窃取诸君子之志焉。”

正当崔铣呕心沥血编纂的时候,他根本没有想到,一场令他痛断肝肠的灾难悄情向他袭来。正德十五年(年)正月十六日早晨,崔铣正专注起草《地理志》时,一名侍女慌慌张张跑来,哭着向他说:“老夫人她……你快去看看吧。

崔铣知道近段母亲病情沉重,连请了几个城里的名医治疗也没有多大起色。陈策闻讯,特意从外地请了名医,老夫人病情才有好转。昨天,母亲还在床塌上慢言慢语向他讲述为官之道,今天就......

崔铣三步并作两步奔到母亲床前。母亲脸色蜡黄,往日丰满的双颊瘦成了一长条,干枯的双手半伸着,两眼睁着,嘴张得老大,像似要说什么。崔铣一摸脉搏,知道老人已经走了。他大喊了几声:“娘啊!”一头扑倒在母亲床前。

编志事宜只好中断。

崔文敏公祠(崔铣祠堂)

岁月在不知不觉中又走过了一年。嘉靖元年(年),崔铣家丧期满,又紧张地投入编志之中。

当写到《田赋志》时,崔铣的心情渐渐变得沉重起来。开国初期,太祖发展生产,减少赋税、打击豪强、惩处贪官,确实出现了国泰民安的景象,可惜好景不长,如今江河日下,民不堪重负。安阳县有田顷,户,平均每户0.7顷,缴官府正赋麦1.38石②、税丝0.79两、米4.71石、草97.18斤、盐钞13.28贯。全县还要缴活鹿2只、活鸡23只、牧马匹、儿马匹、骤马匹。遥役更甚。马夫、牛夫、水手一当就是10年,有的甚至三五十年。有的人有几种徭役,而有的人一天花费千钱。

志书一般是不加评论褒贬的。崔铣写到这里,一股忧国忧民的激情油然而生,联想从京城回来一路上所见所闻,不禁感叹,今天下之病深矣,财殚用而加倍,民疲而劳祀。笔下自然流淌出:“如此,民众怎么能不贫穷,不逃亡呢?”

他也知道这样照实写,可能会给自己惹来麻烦,但他心里坦然,一个负责任的修志者,怎么能对家乡父老的疾苦视而不见呢。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崔铣正全神贯注地编纂,陈策悄悄进了书房,翻到《人物志》,崔铣选人的良苦用心和语言的简捷流畅,使他不禁暗挑大指。翻到最后,他皱起了眉头,又仔细翻了一遍,有点沉不住气了。

崔铣写累了伸伸腰,目光注视窗外,眼角的余光发现了陈策,赶忙离座,拱手道:“不知大人光临,崔某慢待了。”

陈策摆摆手,说:“下官对《人物志》中有一点不明,可否领教?”

崔铣忙答道:“大人尽管讲。”

陈策道:“《人物志》我看了一遍,确实选人精到,文字优美,但不知为何没有选足下一家?”

崔铣似早有所料,沉吟片刻说:“我认为凡入府志者或风云人物,或对家乡做出较大贡献,或在某一领域有特殊造诣,为家乡父老所公认。”

陈策有点迷糊不解,问:“足下祖父以人才从山东被推举到安阳的赵王府任广有库大使,且又诰赠中宪大夫、陕西延安府知府;令尊官至延安府知府、四川右参政;足下又以进士入翰林,这么显赫家世,怎么不能入府志呢?”

崔铣庄重说:“先祖在赵王府供职,无多大建树;父亲虽有建树,却在外地;我侥幸中举也在京中效命。如果载入府志,与诸多先贤为伍,我心不安,以不入为好。”

陈策看崔铣那庄重的神情,想起来时有几个人托他打探想要入志,不禁有点脸红。崔铣如此不以私名为重,胸怀坦荡,真让人佩服。

大雁飞走的时候,《彰德府志》编纂完成。崔铣在《序》中写道:“作九志,凡八卷,其事兼采诸史,其文则删润者过半矣。”目录下郑重写上崔铣辑。后人评论,崔铣不说编而说辑,实有意不掠前人之美矣。

天一阁藏明·嘉靖《彰德府志》

几年的劳累,使崔铣苍老了许多。他那又高又宽的额头上刻下了几条深深的皱纹,眼睛里布满了血丝,背也有些驼了,头上也出现了白发。但当他欣喜地看到整齐排放的书稿,立刻忘记了疲劳。他含着微笑走出书房,耀眼的阳光刺得他睁不开眼睛,一股清风徐徐吹来,带着庭院里鲜花的芳香,沁入肺腑。他似乎觉得格外轻松。白云在蓝天中变幻着各种形状,喜鹊在树梢上叽叽喳喳,像是在分享胜利的喜悦。

明·嘉靖《彰德府志》点校本

明·嘉靖《彰德府志》点校本-安阳市地方史志办公室年版

注:

①崔铣41岁家居时曾于安阳西部蜀渠上购秦氏园为书屋,因蜀渠从书屋后流过,故更号日后渠,人称后渠先生。

②石(dan),容量单位,一石是十斗。

安阳古都学会供稿

文字:齐瑞申图片:高红国、黄金方

齐瑞申先生

齐瑞申,河南省安阳市人,年生。安阳地方文化研究专家,河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安阳市古都学会地方史志协会理事,市民政局地名专家组成员,安阳电视台“档案”栏目顾问。曾先后主编《安阳市房产志》《安阳规划志》,参与编撰《安阳市土地志》,先后独著、合著《安阳之洪洞移民》《安阳古今建筑文化印迹》《老安阳寻踪》等书,担任《古城古镇古民居》《古塔古寺古村落》《古碑古桥古民俗》副主编,还有众多文章发表于《安阳日报》《安阳晚报》《安阳广播电视报》等。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40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