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热热古人的吃冰套路你绝对想不到

北京哪家扁平疣医院好 https://m-mip.39.net/czk/mipso_8813030.html

热热热!7月23日是大暑节气,也是破纪录的一天。当天广州最高气温达到37.5℃,成为30年来广州最热大暑。全市各区全部升级为高温橙色预警。气象部门预计,未来5天广州维持大范围晴热高温天气,需注意防暑降温和用火用电安全。

近期,全国多地也发出高温预警,幸好我们还有冷饮可以解暑。但是在古代,古人怎么消暑呢?

南宋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曾写到:“京都人最重三伏,盖六月中别无时节,往往风亭水榭,峻宇高楼,雪槛冰盘,浮瓜沉李,流杯曲沼,包炸新荷,远还竿歌,通夕而罢。”其中“浮瓜沉李”,指的便是在冷水里浸过的瓜果。

难道在古代,他们只能吃冷水瓜果吗?其实,古人“吃冰”的套路,你绝对想不到,因为早在先秦时期,中国就出现了用来冰镇饮料、盛冰降温的大型冰酒器——冰鉴,算起来,这也是人类最早使用的“冰箱”了。

青铜冰鉴长宽均为76厘米,高63.2厘米年湖北省随县擂鼓墩1号墓出土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古代冰酒,不光用鉴,也用盘

早在先秦时期,中国就出现了用来冰镇饮料、盛冰降温的大型冰酒器——冰鉴。《周礼》记载,“祭祀供冰鉴。”此处的“鉴”,并非后来常用的镜子之意,而是指一种青铜容器,其形似大盆。古时没有冰箱,聪明的古人们便制作出这样一件造型精美又兼具实用性的容器。青铜冰鉴,尊缶内装酒,鉴、缶壁之间的空间放置冰块,这样就可以随时随地喝到冰爽的酒。

《楚辞·招魂》说:“挫糟冻饮,酎清凉兮。”东汉王逸注日:“言盛夏则为覆蹙干酿,捉去其糟,但取清醇,居之冰上,然后饮之。酒寒凉,又长味,好饮也。”当时楚国贵族们在炎热的夏季,享受着醇酒的清凉美味,应该就是使用这种冰鉴才使酒变得“清凉兮”。

年,湖北随县擂鼓堆曾侯乙墓出土过很多大型器物,其中有一对冰鉴,铸造非常精美。这对冰鉴,一件藏于国家博物馆,一件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曾侯乙墓出土青铜冰鉴现藏湖北省博物馆

有专家认为,冰鉴有两点不可忽视:第一,它是复合器物,不是一件器物,而是两件器物,不是把两件搁一块儿,而是套合组装在一起。如果把这两件器物拆开来,可以看得比较清楚:鉴的底部有三个卡子,缶的圈足有三个方孔,互相对应,可以固定。它是既有鉴,也有缶,曾侯乙墓的报告叫“鉴缶”,才比较合适。

第二,它不是食物箱,既不是装谷类食物,也不是装肉类食物,而是用来冰酒。酒是装在缶里,缶是冰在鉴里,一件装冰,一件装酒。

什么是鉴?鉴是盛水的大盆,比盘大,比盘深,一般是圆的,但这对鉴是方的。冰鉴放冰,和一般的鉴不一样。曾侯乙墓的考古报告把这对盛方尊缶的方鉴叫冰鉴,是有文献依据的,《周礼·天官·凌人》有这种说法。

古代冰酒,不光用鉴,也用盘。曾侯乙墓,不光出冰鉴,也出冰盘。比如此墓出土的一套“尊盘”,就是用冰盘盛尊,也是复合器物。冰鉴放冰块,属于冷冻。

曾侯乙尊盘年出土于湖北省随州市曾侯乙墓现藏湖北省博物馆

“凌人”掌管藏冰之事

先秦的冰鉴不仅节能环保,就连用到的冰也是取自大自然。

《礼记·月令》记载了周代时,每到隆冬时节,周天子会派人到冻结的江河之上凿取天然冰,储存在冰窖之中,一般要采集需用冰三倍的分量(“令斩冰,三其凌”)。在当时,冰要贮藏起来不容易,但古代的冰窖隔温效果忒好,藏冰甚至能用到第二年。为此,官府还设置了掌管藏冰之事的官职,称之为“凌人”。凌人夏天负责分发冰块,秋天打扫冰窖,大概是最早在办公室吹“空调”的上班族。

《诗经》用生动质朴的笔触描绘了古人凿取冰块、藏入冰窖的劳动情景:“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有学者认为,此处的“凌阴”即冰窖。直到今天,西安城西南角还有一个“冰窖巷”,曾是明清时期被贵族们用来藏冰的地方。如此得来的藏冰自然是珍贵之物,每到三伏天,宫廷会给士大夫们举行颁冰仪式。“颁冰也者,分冰以大夫也。”冰既是物质福利,更是对身份地位的加持。

清代,北京城存储了大量冰块,全城有冰窖18座,每年腊八前到河中凿取冰块,至腊八下窖。现在,北京的雪池胡同还保留着唯一保存完好的冰窖——雪池冰窖,该冰窖至今已有多年历史。

乾隆款掐丝珐琅宝相花大冰箱现藏沈阳故宫博物院

不仅宫里的娘娘们能喝上冷饮,京城百姓也能饮冰消暑。还有家境拮据的人出来摆摊,沿街叫卖冷饮,《燕京岁时记》:“京师暑伏以后,则寒贱之子担冰吆卖,曰‘冰胡儿’。”这种冰胡儿,就是早期的冰棍。

清柏木冰箱现藏故宫博物院

清朝时,在宫中用冰鉴制作冷饮依旧不过时。

电视剧《延禧攻略》中出现的冰鉴,与两千多年前的曾侯乙铜冰鉴相比有所不同。它是一个双层木箱,底层放置大量冰块,上层放上新鲜水果与美酒等饮料,利用冰块消暑降温。里层还涂了一层铅漆,用来隔热。

电视剧《延禧攻略》中的冰鉴

除此之外,剧中还展现了冰鉴的另一个功能,即在其中留下小孔,让冰水流到外面,人往那旁边一躺,这“冰箱”秒变“空调”。

唐宋之前,冰块曾与金、玉等价

为什么贵族离不开冰?首先,他们是肉食者。喝酒吃肉,离不开冰。冰的用途,主要是为祭品和食物保鲜(《礼记·月令》)。值得注意的是,《周礼·天官·序官》是把“凌人”同掌管酒醴的官员(酒正、酒人、浆人)列在一起,和冰镇饮料关系更大。

其次,古代丧礼也用冰。冰,不仅用于食物保鲜,也用于尸体防腐。

最后,古人还用冰给室内降温,如《左传》讲薳子冯装病,大热天,挖个地下室,把冰放床下,穿上皮大衣,睡在上面(《左传》襄公二十一年)。

那么,冰从哪里来?一是河湖,二是山谷(背阴处)。取冰是在最冷的冬天,用冰是在第二年的夏天,藏冰是用凌阴或冰井。

冰井,是用深井贮冰。汉唐古城往往都有这类设施。比如洛阳、长安、邺城就都有(《水经注》的《河水五》《浊漳水》《渭水中》和《唐两京城坊考》卷一“三苑”条)。

在唐宋之前,冰块是稀缺资源。据历史记载,“长安冰雪,至夏日则价等金璧”,这玩意儿竟然与金、玉等价。尽管汉代有用水果、蜂蜜等与雪混在一起做成的冷饮,但一般人可吃不起。

东汉末年,曹操曾在南征北战的业余时间大建冰窖。他在邺城(今河北临漳县)修建了著名的冰井台。《水经注》记载,冰井台“高八丈,有屋一百四十五间。上有冰室,室内数井,深十五丈,藏冰及石墨焉。”

曹操喝酒那是出了名的,他在诗中吟咏:“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自己藏这么多冰块,想必没少用来冰酒。

新快报记者许力夫、陈福香综合自李零《说冰鉴——中国古代的冰箱》、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湖北省博物馆、沈阳故宫博物院等信息

编辑:陈楚仪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52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