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形象代表大论战,为何屈原是最后人生

若是随便问问中小学生:传统节日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哪一位历史人物呢?答案几乎都是一样——屈原。他投江而死(据说时间是农历五月五),人们为了使其尸体免遭鱼虾所食,于是做粽子丢进江中,这便是端午节之由来。对此,各位应该没疑问,如今屈原确实成了端午节之形象代言人,该节日就是为了纪念他,课本就是这么写的。当然了,从历史研究的角度看,端午节纪念屈原一说站不住脚,毕竟在上古时代端午节就已经出现,而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诗人,距离上古几千年之遥。屈原走进“端午节”,应该是在南北朝,得益于吴均所著的《续齐谐记》中记载:“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江,楚人哀之,至此日以竹筒贮米,投水以祭之”。此后,经过隋唐文化人的加工,屈原就成了端午节之形象代表了。屈原成为端午节之形象代表,陈临、曹娥、勾践、伍子胥、介子推等人可定会不服,因为在某个历史时期,在某个地方,他们也是端午节纪念之人物。因此,他们将会进行一场大论战,看看谁才是端午节之形象大使。介子推先发言:想当年,晋文公落难之时,我“割股奉君”,陪他一起创业;晋文公继位后,我别无所求,“不言禄”,最后还被烧死。清明节、端午节,都是纪念我,大伙别争论了。勾践表示不服:看看大伙都在划龙舟吧?知道这“龙舟”咋来的。没有我,大家端午节将会缺少很多乐趣。还是纪念我吧。伍子胥不服:我一生为吴国大业着想,可却被吴王夫差做成“粽子”丢进了江中喂鱼,吃“粽子”就是为了纪念我。曹娥出来反对:乱讲,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我。当年我爹不慎落水遇难,然后我也跟着投江自尽,大伙被“孝道”感动,因而纪念之。陈临哈哈大笑:你们贡献没我大,我是苍梧太守,后当廷尉,一生为官清廉,深受百姓爱戴。大伙有感我恩德,于是纪念我,端午节就此而来。面对大伙争论不休,屈原在一旁默不作声,不发一言,貌似早已胜券在握。心里也许在想,吵啥呢?现在大伙就知道端午节是纪念我,中学课本都这么说了,你们抢不过我。在争论中,屈原很自信,因为他有这个资本,比其余各位有优势。一起看看。介子推——承认人数不多,实际品德水准有待检验介子推,为何能够成为端午节纪念人物?主要靠东汉著名文学家蔡邕(才女蔡文姬老爸)的一首诗:蔡文姬诗兴大发,臆测介子推于五月五被大火烧死,其在《琴操》中写道:“文公惊悟,即遣求得于绵山之下。使者奉节迎之,终不肯出。文公令燔山求之,火荧自出。子绥遂抱木而烧死。文公哀之,流涕归,令民五月五日,不得举发火。”不过,蔡邕这篇文章证据不足,后世承认也少,故而没流传开来。再说,介子推表面看品德高尚,“不言禄”,别无所求,实则不然。看看介子推下面两句话。介子推:“有龙于飞,周遍天下。五蛇从之,为之丞辅。龙反其乡,得其处所。四蛇从之,得其露雨。一蛇羞之,死于中野。”介子推:“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看到了吧,介子推表面不说,不要求封赏,可却将“要求”记录下来,证明他对厚禄还是有所求,只是不好意思说出口罢了。此外,介子推是清明节大使,这里就不要再来抢饭碗了。所以,介子推争不过屈原。越王勾践——承认人数不多,还杀戮功臣,岂能纪念勾践,这人物很熟悉,中学教材里的常客,出镜率非常高。勾践是帝王,他被夫差击败后,忍辱负重,“十年积蓄,十年生养”,最终灭了吴国,一雪前耻,“卧薪尝胆”一词就是这么来的。那么,勾践为何成为端午节大使呢?是谁人为了纪念他而弄出这节日的。据《事物原始》载:“竞渡之事,起于勾践,今龙船是也!”《越地传》记载:“竞渡源于勾践操练水军”,这便是纪念勾践一说之由来。但是,龙舟是不是始于勾践,有待争议,毕竟上古时期,中国居民已经学会用船了。退一步讲,就算龙舟始于勾践,那也仅限于江南水乡等有江河湖海之处,北方旱地可没处划龙舟。换句话说,承认纪念勾践的人不多,也不是每个地方都划龙舟,端午节是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勾践自然排不上号。此外,勾践开启了诛杀功臣之先河,“兔死狗烹,鸟尽弓藏”一说始于勾践。就此而言,让勾践做端午节形象大使肯定不行,因为儒家士大夫不喜欢杀戮。陈临——影响力有限,只是地方纪念,全国知名度不高陈临,字子然,东汉顺帝永建年间郡举孝廉,官至苍梧郡太守,相当于现在的省长。因政绩斐然,陈临晋升廷尉,也就是最高法院院长。在任期内,陈临为官清廉,服务人民,黄佐《广州人物志》载:“由于施行比较开明之政策,见惠于平民百姓,陈临深得苍梧百姓拥戴,有歌谣云:苍梧府群恩广大,……得德参古贤天报赉”,算是对他政绩之肯定。那么,为何大伙会有端午节纪念陈临一说呢?这也是后世文人加工得来。魏收《午日咏岭外风土》一诗:“麦凉殊未毕,啁鸣早欲闻。喧林尚黄鸟,浮天已白云。辟兵书鬼字,神印题灵文。因想苍梧郡,兹日祀陈君。”徐坚《初学记》记载:“陈临为苍梧太守,推诚而理,导人以孝悌,临征去后,本郡以五月五日祠临东城门上,令小童洁服舞之。”从诗歌内容可看出,岭南地区确实有端午节纪念陈临之传统,可只限于岭南,而不是全国。此外,陈临在历史上知名度不高,不具备代表性。孝女曹娥——孝顺没得说,可没有体现“忠”,存在时间还晚于屈原曹娥,这绝对是一位“大腕”,在争夺赛中具备足够资本。为何呢?就凭她在中国历史上的“孝”这一形象大使。有一年父亲曹盱在五月初五迎接“伍君”的祭祀活动中不慎落水遇难,时年十四岁的曹娥沿江寻找父亲尸体,找了十七天,可就是没能找到。因此,曹娥悲痛万分,不想一人存活于世,为此,她纵身一跃投入江中,陪父亲而去。五天后,曹娥抱着父亲之尸体浮出水面。此后,曹娥便成为“孝”之代表。王羲之题字,吴茂先刻的《曹娥碑》一问如是写道:“孝女曹娥者,上虞曹盱之女也。其先与周同祖,末胄荒流,爰兹适居。盱能抚节按歌,婆娑乐神。汉安二年五月五日,迎伍君。逆涛而上,为水所淹,不得其尸。娥时年十四岁,号慕思盱,哀吟泽畔,旬有七日,遂自投江死,经五日抱父尸出。”就此而言,曹娥竞争力很强,有充当端午节形象大使之可能。不过,曹娥还是有劣势。其一、曹娥是女性,这在封建思想浓厚的古代中国,没多大市场。其二、曹娥主要体现在“孝”,而相应的“忠”则没有。其三、父亲是在祭祀“伍君”典礼上落水而亡,这说明民间已经流行祭祀伍子胥了,曹娥显然输了一筹。伍子胥——从忠孝评价标准看,伍子胥不够屈原伍子胥,这应该是一位家喻户晓之人物,他的两项事迹深入人心,即是“掘墓鞭尸”和“自尽身死”。前一件事体现了“孝”,后一件事则体现了“忠”,算是一位“忠孝两全”之人,具备争夺端午节形象大使之资本,竞争力相当强,不容忽视。但是,若是仔细分析,伍子胥的“孝”与“忠”则大有问题,并不符合后世士大夫与文人之评价标准,与屈原不在一个档次。先看“鞭尸雪耻”事迹:伍子胥一家被楚平王冤杀,他自己一人逃去吴国,然后借助吴国兵力攻打楚国,攻破首都。此时,楚昭王逃跑,楚平王早已死去。眼看仇人已死,伍子胥不能亲自手刃,于是他便挖掘楚王坟墓,玩鞭尸,以泄私愤。这就不对了,楚王再怎么不对,毕竟是“君”;古代中国“君”就是“父”,故有“君父”之说。现在,伍子胥不但带兵从吴国回来攻灭自己的国家——楚国,还对已经死去的楚平王“鞭尸”,这岂是“忠臣孝子”之行为呢?后世那帮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士大夫,怎么会喜欢呢?再看“自尽身死”事迹:吴王夫差打败越国后,打算北上争霸,伍子胥不同意,希望他能先灭掉越国,以免后患无穷。可是,夫差不听,执意北上争夺霸主。后来,夫差听信谗言,赐死伍子胥。临死前,伍子胥如是说:“必树吾墓上以梓,令可以为器;而抉吾眼县吴东门之上,以观越寇之入灭吴也。”说是,我死后你们将眼睛挂在东门上,我要亲眼看见吴国被灭亡。这就不对了,吴国曾经对你有恩,就算再怎么不满意夫差,也不能诅咒国家被灭呀。就此而言,伍子胥心中只有“自己”,何谈有“国家”。所以,伍子胥也不能成为端午节形象大使。屈原——忠孝两全,文化上贡献大,竞争力最强,充当纪念人物没争议屈原,这又是一位耳熟能详之人物,教材中出现的频率很高,大伙现在都还在学习他那浪漫主义代表作《离骚》,其影响力可想而知。屈原,其一生之经历与伍子胥差不多,从受国王重视到逐步疏远,无奈之下自杀了。与伍子胥相比,屈原之优势众多,在“忠孝方面”胜过一筹,在文化水平上更是碾压。当然,屈原成为端午节之形象代表是在南朝之后,距离战国已经七八百年,距离端午节诞生也有两三千年。不过,这并不影响他成为端午节之形象代表。《九章》中说:“昔君与我成言兮,曰黄昏以为期。羌中道而回畔兮,反既有此他志。憍吾以其美好兮,览余以其修姱。与余言而不信兮,盖为余而造怒。愿承间而自察兮,心震悼而不敢。悲夷犹而冀进兮,心怛伤之憺憺。兹历情以陈辞兮,荪详聋而不闻。”《离骚》中则说:“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指九天以为正兮,夫惟灵脩之故也。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余既不难夫离别兮,伤灵脩之数化。”可知,在“忠孝方面”,屈原因奸臣谗害,受到楚怀王误解、排斥、疏远,可他并没破口大骂怀王,而是保持足够的克制,始终遵循一个臣子应该有之礼节。即使是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在自己准备投江之时,心中放不下的还是楚怀王,还是自己心目中的“君父”。如此情怀,怎能不受帝王、传统士大夫、文人们喜欢呢?除了忠心耿耿,对楚怀王视若“君父”,屈原心中还装有人民,一副忧国忧民之情怀,是典型的“父母官”,值得纪念。正如其在《九章·哀郢》中所说:“皇天之不纯命兮,何百姓之震愆?民离散而相失兮,方仲春而东迁。去故乡而就远兮,遵江夏以流亡。出国门而轸怀兮,甲之鼂吾以行。发郢都而去闾兮,怊荒忽其焉极。楫齐扬以容与兮,哀见君而不再得。望长楸而太息兮,涕淫淫其若霰。过夏首而西浮兮,顾龙门而不见。”看到了吧。屈原在受难之际,在落魄之时,心中还装着人民,无时无刻不在为群众之幸福生活着想。如此之人,怎能不受纪念呢?屈原值得一提还有,他是浪漫主义文学风格之创世人,开了“香草美人”文学风气之先河,被誉为中华“诗词鼻祖”、辞赋之祖”、“中华诗祖”。历朝历代文人墨客,绝大多都是他的“粉丝”,如李白、杜甫、白居易、刘禹锡、黄庭坚、李清照、柳永、苏轼,等等。且看下,后世文人对其评价。司马迁《史记》评价:“屈原虽流放,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刘勰《文心雕龙》评价:“不有屈原,岂见《离骚》。惊才风逸,壮志烟高。山川无极,情理实劳。金相玉式,艳溢锱毫。”李白《江上吟》:“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苏轼:“吾文终其身企慕而不能及万一者,惟屈子一人耳。”朱熹《楚辞集注》:“托为此行,周流上下,而卒返于楚焉;亦仁之至,而义至尽也。”鲁迅《汉文学史纲要》评价:“其言甚长,其思甚幻,其文甚丽,其旨甚明,凭心而言,不遵矩度……其影响于后来之文章,乃甚或在三百篇以上。”综上所述,从历史研究的角度看,说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介子推、勾践、陈临、曹娥、伍子胥、屈原而出产生,显然不符合事实。但是,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来看,端午节又需要有一形象代表,以满足群众需要。相对于介子推、勾践、陈临、曹娥、伍子胥等五位而言,屈原能成为端午节形象代表之最终赢家,其原因就是屈原身上的品质符合传统文化对“纪念人物”之要求。屈原,文化修养高,忠孝两全,心怀人民,显然就是端午节之最佳形象代表。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7553.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