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名士刘惔(字真长)和王濛(字仲祖)齐名,当时的人们将他们二人并称为“王刘”或“刘王”。
为什么?他们二人都是东晋外戚,刘惔是驸马,王濛是国丈,又都是东晋显贵家族出身,且同称名士。
《晋书·王濛传》说“凡称风流者,举濛、惔为宗焉”,还说还说两人情同手足,“与刘惔号为入室之宾”。
王濛死后,下葬那天,刘惔将王喜欢的犀柄麈尾放在棺中,伤心至极,人都哭昏过去了。
人们喜欢把他们一起并称,自然也喜欢拿他们一起比较。
《世说新语·品藻》中有篇记载,谢安对王濛孙子王恭说:“刘尹亦奇自知,然不言胜长史(指王濛,他官至司徒左长史)。”
谢安也许真的佩服王濛,也许只想结好王恭(他深得东晋孝武帝司马曜的信任和重用)。
谢安是在转弯抹角地称赞王濛的才气。如果谢安当着王恭的面奉承他的祖父,有失自己宰相的身份,不说几句对王濛的恭维话,又不能套进跟王恭的感情。
于是,表面上谢安对刘惔、王濛优劣完全不掺杂半点个人意见,只是“非常客观”地叙述一件历史事实:刘惔这样狂傲的天下名士,虽然对自己的才华十分自负,但他从未说自己胜过王濛,可见王濛的才华高到什么程度?
这句话说得很委婉,也很巧妙,既不直接就刘、王的短长进行品评,又能让王恭感觉到自己对他祖父的夸赞,既能让王恭为祖父骄傲,又不让王恭觉得难为情。
谢安的“雅量”固然不俗,他的说话技巧更为高明。
不管高明还是笨拙,委婉还是直率,比较的目的就是要分出个高下优劣,一分出高下优劣就容易伤害双方感情,所以两人并称弄不好就成了两人敌对。
与其他并称者大多互相不服,且彼此拆台不同,他们二人倒是一直相互赞许。
《世说新语·赏誉》中记载,刘惔不仅觉得王濛姿容优雅,还常常赞叹他性情通达而又自然有节。
有一次王濛酒酣起舞,刘惔说王濛那天的风度一点也不亚于竹林七贤之一的向秀。
王濛认为“刘尹知我,胜我自知”。
他还曾对支道林(高僧、著名佛学家、文学家)夸奖刘惔说:刘真长的才高学富恰如“金玉满堂”。
王濛跟刘惔的关系比亲兄弟还亲,互相之间说话自然没有任何顾忌。
《世说新语·言语》中记述了他们二人这样一则对话:
王长史与刘真长别后相见,王谓刘曰:“卿更长进。”答曰:“此若天之自高耳。”
这是说,有一天两人别后重逢,王濛表扬刘惔说:“老兄好像又有点长进了。”刘惔狂妄地回答说:“不是我有什么进步,天本来就很高嘛。”
刘惔所谓“天之自高”语出《庄子·田子方》:
夫水之于汋也,无为而才自然矣。至人之于德也,不修而物不能离焉,若天之自高,地之自厚,日月之自明,夫何修焉。
庄子原话的意思是说,水流之有波澜,是自然无为而形成的,同样,至人之有道德,正如天自然就高,地自然就厚,日月自然就明一样,哪还用得着人为修养呢?
所以,庄子说的“天之自高”,是形容至人无为而德高。
刘惔以“天之自高”答王濛“卿更长进”,是强调才华来自天生。“长进”须有人为努力,“天高”则是自然而成。
王濛是想夸奖朋友的刻苦勤奋,刘惔则是吹嘘自己天生聪明。
孔子把人分成了四个层次:
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王濛夸刘惔“卿更长进”,无形中把刘惔定位“学而知之”的层次上。
刘惔称自己是“天之自高”,是坚信自己属于“生而知之”的人。
在“人的觉醒”这一精神氛围中,魏晋士人特别看重个人才智,他们常以高才夸人,也常以高才自炫。
刘惔一向对自己的才华“感觉良好”,同辈们对他既以清谈之宗相许,他自己也以清谈之宗自居,怎么甘心做“第二流人物”呢?
《世说新语·品藻》中另一记载能加深我们对刘惔的理解:
桓大司马下都,问真长曰:‘闻会稽王语奇进,尔邪?’刘曰:‘极进,然故是第二流中人耳!’桓曰:‘第一流复是谁?’刘曰:‘正是我辈耳!’
“第一流人物”“正是我辈”!那“我辈”无疑就是“生而知之”了,“我辈”的杰出也如“天之自高”,怎么还要靠学习来求“长进”呢?
清朝史学家李慈铭对此大加批评,说“人虽狂甚,无敢以天自比者”。
表面上看李氏的批评不无道理,再狂的人也没狂到以天自比,可细读原文又觉得他说的似是而非。
刘惔不过是暗用庄典,像天之自高和地之自厚一样,自己的聪明才智来自天生,不是“学而知之”的努力结晶。
再说,这是他们兄弟间的闲聊,千万不能对他们的谈话过于拘泥。
类似的对话在今天的兄弟们之间也很常见。
譬如一哥儿说:“老弟,你这件T恤衫配上你这身条,今天看起来好帅呀!”
另一个马上回答说:“我生来就帅,有什么办法!”
当年王濛与刘惔对话,如果一个人说“卿更长进”,另一个回答“天生聪明”,那么这场对话就太无聊也太无趣。
刘惔那句“此若天之自高耳”,这个典故用得十分俏皮,也很符合他的身份,而且还有几分幽默,倒是李慈铭本人太不解风情。
以上主要内容出自《戴建业精读世说新语》一书。
作者戴建业被誉为“国民教授”、“别人家的老师”,深受网民及年轻人的喜爱。
《世说新语》是一部记载魏晋名士言行风貌的小说,距今年代久远。
戴建业在《戴建业精读世说新语》中用简洁易懂的语言解读这一文学珍品,向大家描述了一个真实的魏晋时代,值得喜欢历史的读者细细品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