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志》,又名《辨经》或《鉴人智源》,三国魏刘邵所著。刘邵,字孔才。官拜散骑常侍,就是皇帝的顾问,相当于现在的中央办公厅秘书或顾问一职,主要职责是“入则规谏过失,出则骑马散从”。
刘邵学问详博,通览群书,曾执经讲学。史书记载,魏明帝曹睿广招天下贤士时,散骑侍郎夏侯惠举荐了刘邵,言其“为人忠诚敦厚,办事礼仪周到。诚实的人佩服他平和端正,不尚名利的人敬慕他清廉淡泊,精通文史哲的人称赞他推断详密,思想深刻的人知晓他深邃厚重,文才出众的人喜欢他的论述撰著,通晓法度的人推崇他的治略精要,足智多谋的人赞赏他的精思细密,尤以所行所为有依有据著称,实在是国家不可多得的人才。”
刘邵从多维度观察人物特征,探寻人性本质,写出了《人物志》全书三卷十二章,书中系统总结了汉末以来人物品评的论述,融合儒、道、法、名、阴阳等各家学说,集人才学、心理学、伦理学和政治学为一体,全面论述了人的本性、道德、才能、性格以及识人、选人、用人的理论和方法,详细叙述了对人才的考察和为人处世之道——有以相貌、表情、声音、情绪等外观为依据作出判断的“九征篇”;有从不同人才的不同强弱项为观察标准的“体别篇”;有以议事时的心态为审定法则的“材理篇”;有依具体情境下行事风格为品评准绳的“八观篇”;还有从与人相争时表现出的气度为鉴别准则的“释争篇”等内容,以简御繁,极尽周全。
《人物志》一书影响深远,清末曾国藩置此书于案头,朝夕研习。20世纪30年代,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施莱奥克将此书译成英文,取名《人类能力之研究》,一经出版,风靡西方世界。
人是具有复杂思想的群居动物,人与人之间必须经由相互了解,才能达致相互理解,群体间的关系才会更融洽。这个过程,是观人到知人,知人到用人的过程,也是极度复杂和纠结的过程,我们需要一套完整全面的理论来支撑我们的判断。《人物志》就是通过人在群体中的种种外在姿态的表现形式深入探究品鉴其人格特质和心理活动的系统方法——即“以外见之符,验内藏之器”。
刘邵的人才观基于先天形成,所谓“人物之本,出乎情性”。这种观点,源自汉以来顺应天地阴阳之气探讨人性的思想表现,书中以人之筋骨血气肌与“五行”金木水火土相对应,呈现出弘毅、文理、贞固、勇敢、通微等五种基本人格特质。“五质”又分别象征“五常”仁义礼智信;进而表现为“五行”之“五德”。
简单来说,外在与内在相关联,呈现出“气质”的九个征象:神、精、筋、骨、气、色、仪、容、言,是为“九征”。根据这九种特征,进而观察在通达、富贵、贫穷等不同境遇下,人的心理活动和性情变化识别出人才性情。
才与德并列标举,是刘邵选用人才的准则。他以“凡人之质量,中和最贵”为至高标准,除去中和,余皆为偏至之材。中和之质必平淡无味,是为“圣人”。中和在于兼具平淡与聪明两种层次,聪明为才,而平淡则是生命所展现的至高境界;这是作者选用人才的最重要标准——“观人察质,必先察其平淡”。而“九征”兼备,“阴阳清和,中睿外明”,即为“中庸之德”。
所谓中庸之德,就是至诚尽性的原则。只有坚持至诚的原则,才能尽知自己与他人乃至宇宙万物的善良天性,达到至仁至善的境界,与天地合一。这就是德才兼备者的自我修行之道,也只有在这一理想境界中,才能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宇宙位置,才能具备了解他人的智慧——知己者明,知人者智。
------学习成就人生------
CCTV百家讲坛主讲人赵玉平《传统文化中的领导智慧》
免责声明:本号发布图文一切为分享交流,传播正能量!源自网络的部分,版权归原作者及网站所有。有疑问敬请告诉我们,定当妥善处理。
博古研今智善同行
固守人文教育
报读热线
郑老师
王老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