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上风大地的黄和天空的蓝

独辟蹊径,别开生面

——简析李平长篇小说《山河如初见》结构

□李炯(临河)

  读李平长篇小说《山河如初见》,有一个感觉,小说的结构与地方志体例关系密切。这可能与她从事过一段时间的地方志编修有关。

  《山河如初见》是一部有技巧、有机巧,集实验性、创新性为一体,与众不同的新时代文学作品。

  首创“人物+地名”小说结构。打开此书,一列奇特的目录映入眼帘,“章”下所列之“节”几乎清一色的“地名+人物”式标题,令人耳目一新。这种特殊的结构属于作者独创。细究这种结构,不难看出,作品受地方志影响颇深。地方志有其独特体例,人物志、地名志都是分支,都可独立成书。贾平凹的《山本》、阎连科的《炸裂志》,在小说结构方面,都汲取了地方志营养,并取得骄人的艺术成就。李平在《山河如初见》中也尝试了这样一种写作手法。只是,与贾平凹、阎连科有所不同,李平的《山河如初见》将人物和地点两个小说要素合二为一,变成整齐划一的地点与人物叠加式标题。

  这是一种全新的写作模式。通过人物位移、事件变迁两条主线,划分小说章节,使纷繁复杂的故事变成一串味道十足的“冰糖葫芦”,小说内容由此变得一目了然。目录仿佛作品的“楔子”,不仅吸引读者眼球,而且增强作品的预见性。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的阅读方式发生了很大改变。时间将艺术空间不断浓缩,而艺术本身却是一副休闲、懒散的模样。因此,艺术本身与艺术欣赏形成一对矛盾体,这是因为艺术及其创作始终处于一种休闲姿态,而信息社会下的艺术欣赏群体则是一种急匆匆的节奏,快与慢这对矛盾在较劲。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李平对小说结构的大胆探索与尝试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办法。她将小说基本框架列成“清单”,这对于整部小说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可以使读者在没有通读全篇的情况下,对作品内容有了轮廓印象,同时又不失想象的空间,但这又绝对区别于小说简介、小说梗概。基于此视角,这部小说不仅具有时代特征,而且在艺术技巧上具有革命性、进步性特征。至于小说的这种结构是否符合艺术发展规律,是否被大众阅读所接受,尚需拭目以待。但我想说的是,这毕竟是一种文学形式的改革创新。仅此意义,这部小说已经走了前人没有走过的路,作者勇气可嘉。

  为什么说使用这样的结构是一种冒险呢?26个人物、地点,构成7章26节,这不得不说是小说结构的一次大胆突破。最令我惊奇的是,通过目录可以看出,人物和地点在不同章节中没有重复。可以这样理解,每一个小节可以独立成章。小说尝试这样的写法,人物塑造能否做到典型性,就成了摆在作家面前的一个难题。小说要求人物形象必须典型化,因而人物出场及其作家的笔墨轻重必须要有主次之分。而每一个章节,作者还要让新人出场,那么小说主要人物在浓墨重彩上势必受到限制。同时,人物不断转换,出现了许多新的地点,对于小说事件的连贯性和能否做到详略得当,也提出重大挑战。这样的写法,如若取材不当,很容易出现人物和故事描写篇幅的比例均摊,会陷入详略不当的窘境。其直接后果,很可能是主要人物和重大事件描写上的双重不突出、不典型。

  当然,文无定法。李平使用这样的结构,会考验她写作技巧是否成熟,以及掌控小说人物、事件等因素能力的大小。

  提到人物刻画,我觉得这部小说还有一个特色不容忽视,即人物的烙印式刻画。主人公贾春江换脸前后容貌的鲜明对比,罗圈腿、缩脖等次要人物的体态特征描述,作者在故意为之,意在加深读者对人物的深刻印象,让人物形象从故事中标杆般树立起来,成为不二的艺术形象。这部小说不单单靠故事的矛盾冲突凸显人物内心世界,同时也通过身体特征、个性特征的有意识描写,给读者留下“疤痕”般一眼忘不掉的记忆,这种写法与巴尔扎克的长篇小说《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等有异曲同工之妙。还比如,雨果《巴黎圣母院》中的钟楼怪人卡西莫多,他容貌的奇异之丑和心灵之美形成强烈对照,采用的也是这种手法。

大地的黄和天空的蓝

——老明诗歌赏析

□张爱军(临河)

  我看见,大地的黄和天空的蓝,中间是老明。

  他的日子是泥土里长出来的,不停地向上滑动,就能看到。

  房子是泥土的高处

  烟囱是房子的高处

  炊烟飘起来了

  它是日子的高出

——《高处》

  一首好诗,能守正出奇。诗中“房子、泥土、烟囱”皆是普通的事物、平常文字,再“正”不过了。却于最后提炼出一句“它是日子的高出”,这就奇了!不仅是作为一首诗,即使是作为一幅画,也奇了。

  一首好诗,不是我要告诉你,而是要你感受到。老明的诗,诗中有画,生活色彩浓烈。寥寥几笔勾勒出一幅庄户人家恬淡、闲适的“日子”图,让人游目骋怀、荡起浓郁的乡愁。

  诗人心中所念、言之所藏,都已经在“画”中了。随着一缕炊烟袅袅升起,老百姓的日子也飘起来了。这确实有点高!

  整首诗不过简短的二十九个字,却一下子抓住了读者的心。这正是老明的写作风格。

  

  它是家中的文物

  多少年了,被母亲精心保管着

  偶尔露露脸

  把裂口的日子

  一针一针缝好

  针线包里包着

  一根针

  一根线

  还有一双手的温度

  多么简单

  可他暖过一个时代的身

——《针线包》

  这个“针线包”太暖心,我们太熟悉了。记得我小的时候,每年大年三十晚上,母亲都要坐在煤油灯下一针一线为我们缝制衣裳,直到天亮。

  诗人采用第一人称的口吻,以讲述一段家事开场。这些看似“多么简单”,实则不然,最能体现一个人的诗学修养。接着,诗人的情感开始起伏,由“简单”变“复杂”,把笔触落到“一个时代的身”。这真不简单!

  

  冬天,田野被搬空后

  一些树在轮流站岗

  泥土不会丢的

  是泥土上行走的人

  走着走着就丢了

——《空旷》

  这“空旷”二字,把人心掏空,把思想装进去了。

  诗人没有陷入俗套,着意去抒写田野上的庄稼被搬空后农民丰收的喜悦,而是用极简练的文字刻画出隐藏在人内心深处的那种空旷和怅然若失。举目四望,田野上只留下不可“卷”、不能“转”的“一些树在轮流站岗”,既形象又贴切,一些令人伤感的成分自然在里面。

  老明其实是高度诗化地概述了中国农村的一个现状。这些年,村里人走“丢”的越来越多,只剩下一些老人在土地上刨闹生活。

  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的五行,内存却大。

  

  天气预报说,风暴

  会随时来袭

  我就隐隐觉得

  一场大雨就在路上

  这仅仅是开始

  夏天太漫长

  噙在眼里的泪水

  随时会流

  该来的总会来

  你带着雷鸣闪电

  我带着

  单薄的身体

——《邂逅》

  由雨水写到泪水,从天有不测风云到我只有单薄的身体。以不变应万变,展现出诗人一种不卑不亢、从容淡定的生活态度。

  诗人并没有大声疾呼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但内心实有此意。

  作家蒋勋说每一本小说都有它的偶像性,我觉得诗歌也是。

  那些散落在分行里的文字所裹挟的寓意、哲理;那飘荡在“高处”的日子;无比暖心的小小的“针线包”;那田野被搬空后的“空旷”,以及与人生路上的风雨的“邂逅”等,我们照样难忘。每个人都能在里边找到自己的身影,如若将其展开,未尝不是惊心动魄的小说。

  很多时候,我们合起书本,闭目遐思,才会想起作者。这时,作为一个客体存在,作者便成了我们心中追逐的偶像。

修编旗志

□郎有存(杭后)

  没有想到,自己会在年承担编辑修改《杭锦后旗志》这项浩大的文字工程。志书记载了年至年杭锦后旗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各方面的发展历程。我写报告、讲话稿和小豆腐块文章还行,但修志专业知识相对欠缺,工作压力可想而知。

  “县之有志,犹国之有史”。编修地方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之一。全国各地第二轮志书是从年陆续启动的,杭锦后旗第二轮志书编纂工作起步较迟,于年7月4日启动,此时有的旗县(市)志已完成出版,但上级要求志书在年全部公开出版,真可谓时间紧、任务重。杭锦后旗志书供稿单位囊括了全旗各行各业的个单位。到年还有50多个单位没有供稿,我们只能发通报加打电话催促,要回稿子,再加班加点编辑。历经两年半,至年1月,初步编纂形成余万字的志书评审稿,期间我参与了部分内容的编辑修改。

  年3月,针对自治区、市两级地方志办公室提出的评审意见,旗领导指示,由我负责组织人员对旗志进行修改完善。由于修志专业知识不足,我诚惶诚恐,但这是硬任务,只能边学边干,自加压力,尽力按时完成。年4月26日,我们召开了全旗地方志业务知识培训会,邀请自治区地方志办公室副编审到陕坝,针对评审提出的归类不当、内容缺项、记述行文不规范等问题进行讲解,多个单位的供稿人参加了培训。会后,各单位都查遗补漏,补充了部分内容。

  由于旗志修改任务量大、时间紧迫,请示领导同意后,旗委办抽调了一些熟悉文字工作的人组成专班,参与旗志修改工作。根据情况,我给每人分配了3至6篇(约10至20万字)的修改任务,每个人修改完后我再修改一遍。

  在后期修改中,我们重点补充了志书短缺的内容,特别是年起始年的内容和没有记到年的内容,重新调整篇目布局,删减了繁琐和重复的内容,修正了部分表格和数据。人物篇中将先进人物和高级职称人员的文字记述改为表录,入志人数大幅增加。为了体现河套地方文化特色,增加了民俗方言篇。

  在修改旗志的那段日子,我每天白天在单位忙于日常事务或修改志稿,晚上回家再打开电脑修改志书稿内容。每天熬夜奋战,有时睡到半夜突然想起修改的内容,就赶快打开电脑改过来,以免睡上一觉就忘了;有时发现自己无法确定、需要跟部门核实的问题,赶快记下来,第二天再打电话跟单位核实。可以说每天脑海中都是志稿的内容。几个月下来,人瘦了一圈,而且视力也下降了许多。其他同事也一样,都夜以继日,加班加点审阅志稿中的错误,错误不断被修改纠正。

  年11月,经过近一年的修改完善,《杭锦后旗志(-)》稿终于交付出版社,全志约万字。志书即将付梓,我们终于可以松口气了。现在回想起来,虽然苦过累过,但能参与修编旗志,为杭锦后旗修编一部涵盖30年间发展变化的资料性文献书,足以让我们深感荣幸、回味无穷、受益终身。

寒冬暖读

□赵文义(临河)

  寒风凛冽,让人觉得时光好像也被数九的低温冻得坚硬冷酷,慢了许多。我是一个蜗居在家的病人,20来年无法上班,干不成体力活儿,幸好还有书报陪伴。想想在北二街平房居住的时候,不管是住凉房,还是住正房,只要炉火燃起,心里便不再孤寒。室外风雪肆虐、滴水成冰,我穿着棉衣躲在家中,在火炉边暖暖地读书看报,是何等的幸运欢欣。饿了,一个热腾腾的烤红薯就是一顿美餐;渴了,一壶滚烫的咸砖茶就是提神的佳饮;馋了,一颗香甜水润的苹果梨就是人间难得的美味。

  活在《平凡的世界》,我这个流着鼻血、拄着双拐的病人,为少安的勤劳能干、负重前行而点赞,为少平在苦难中不屈不挠地奋起而喝彩,为润叶的情感迷失与觉醒而欣慰,为晓霞的挚爱真情、绚烂如星的生命逝去而心痛落泪。随着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我的心被生活在这片黄土地上的那些善良朴实、吃苦耐劳、勇敢坚毅的普通人所表现出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而深深打动。他们身上蕴藏的巨大能量和迸发出的人性光辉,像一团熊熊燃烧的火焰温暖着我的身心,像一盏指路明灯照亮了我的未来。再加上有相濡以沫的妻子和可爱的儿子不离不弃地关心我、爱护我,这些都成为我战胜病魔、提升勇气和信心的独门秘籍与神奇法宝。

  此外,还有《读者》《知音》《家庭》《小小说选刊》《微型小说选刊》等,也是我离不开的精神食粮。

  静拥炉火,有书报可读,悄悄地,轻柔地,身暖了,心上的那支梅花也慢慢地绽开了,幽幽地散发着清香。

  这些年,我们全家人奋力拼搏、友爱互助,终于过上了有房有车、衣食无忧的安心生活。纵然外面冷风呼啸、寒彻九天,室内却阳光满屋、温暖如春。闲暇时间,玩弄手机也有乐趣,然久之不免心浮气躁、身心疲乏,而读书看报能让人心明眼亮、静心舒怀。畅游在墨香的文字世界,笑对人间百态,朗诵美文佳句,体味诗词里妙不可言的意境,任由想象的翅膀在浩渺无垠的天宇飞翔,是件多么美好的事啊!

我的读书的短处,我已经经验了许多的不方便,特地写出来,望读者鉴于我的短处,第一能专心,第二能勤笔。这一定有许多成效。

——蔡元培

执行主编:胡俊翔

编辑:崔瑨

校对:杨岚凯

人人献上一份力量,共创国家卫生城市别走!点个赞和在看~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4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