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这么多人主题写作分不高莫不是你船有

大家好,我是展淼。华中科技大学历史学博士,也是中传同学们的文明史老师,我的主讲课程虽然只是中传考试的一部分,但在和中传、和同学们接触的过程中,也了解到许多同学们在复习备考中的困惑与痛点,例如对文史哲的不熟悉、不热心,对/主题写作的茫然和手足无措,作为一个经历过国内研究生和博士招生考试的“过来人”,我希望尽可能地用我的经验为大家提供一些参考、少走弯路,同时也能够顺利地走上研究生的学术道路。

/主题写作是年中传考试改革的重要内容,分值占比为1/2,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主题写作分数的高低决定了你初试成绩的上限,其重要性不亚于理工科的数学,是真正能拉开考生差距的重要科目。但主题写作到底是什么?很多同学看了考纲之后,会很自然地以为,这就是一篇在形式上增加了摘要、关键词等“学术规范”的普通三千字文章,毕竟主题提炼能力之类的考查目标太过抽象,似乎没什么真正客观的标准。然而,就是这么一项非常重要而又看上去人人会写的科目,它的结果却是非常明显的两极分化。从年开始,有很多考中传的同学在人文社科、新闻传播综合能力等科目取得了极高的分数,但背了很多金句,学了很多模版,却在主题写作上铩羽而归,不到,甚至不到90的比比皆是。为什么这么多分数不高?究竟主题写作这一块应该怎么写?是不是你船真的有黑幕?经过总结了许多同学的成败经验,我们觉得,可能有这些问题:因为缺乏说理性什么是主题写作?中传为什么无论是对还是,都要考查主题写作?这个问题我们已经解答过许多次了,但我仍要不厌其烦地重复:论说文的撰写,是从事学术研究的基本功,也是硕士研究生的基本能力,主题写作的目标,就是考查学生是否满足中传对硕士研究生的基本需求,这一点,在考纲里说的再明确不过——以通行的学术论文格式规范为标准,考核考生的主题提炼、理性分析和文字表达能力。这和我们在本科阶段所接触过的大多数学习和考试内容均有较大差异,也和大多数院校以名解、简答、论述的考试风格截然不同(但这些院校绝不是不在意学生的论文撰写,而是将它放在入学后的训练之中,这也是你船的特立独行之处)。简言之,名解和简答更多是考察记忆的基本功。而论述限定了问题,也多半是有一个明确的答案方向。而主题写作,则千变万化,它不要求你的理论是什么,朝什么方向,只要求的一点,是把自己对事物(也就是考试材料和它所反映的主题)独到的观点和依据学术化地表达出来。那么另一方面,主题写作和我们说的议论文、新闻评论也有区别。议论文和新闻评论,可以情感充沛,可以以情代理。例如,倘若我们用议论文的风格写“节日和全球化”,可以写作我们看过的中秋晚会上全球华人其乐融融的美好画面,也可以以自己做冬奥志愿者为例,写出外国选手是多么渴望一试中国的春季饺子。还可以引几段名人名言,来说明全球化如今已经多么广泛。但是轮到主题写作,这些全都不能作为主题,因为它属于学术写作,它不“煽情”,没“故事”,甚至“词汇是不是高级”“观点是否正能量”也不是最主要的考量。一切就是冷冰冰的:把核心论点标明白,理论框架建立来,逻辑思路做清楚,相关论据做完整,一如学术的要求。这是它和高考作文的根本区别,就是“论说”的真谛。听起来很玄乎?那么接下来,我们就从最基本的内容开始,讲一讲作为“学术新人”的我们,如何无中生有地创造出一篇严谨的学术论文。因为缺乏说服力第一个点很多同学应该很容易理解。但问题是,我们既然知道要论说,那为什么很多同学在“论”这个人人都懂的地方没做好?原因可能有这几点:(1)缺乏基本理论我看到很多同学都在问:主题写作能不能没有理论?我不带理论,纯粹用常识论证,能不能拿高分?我想说:战士上战场,不带枪,说要和全副武装的敌人拼拳头,有胜算吗?这个答案想想就明白。许多著名学者都曾出版过指导学生如何学习论文写作的专著,例如大家熟悉的陈力丹老师的《硕士论文写作》就开宗明义地指出,一篇文章的学理性的基础,是需要作者掌握本专业学科(和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也就是基本理论。举例,如果我们的主题是分析舆论场的一个事件,这个事件中,舆论震荡极大,一会说要杀,一会求原谅。这时候我们不掌握理论的话,多半就只能痛心疾首说“这个事情里网民太容易被带节奏了,为什么这么缺乏理性呢?为什么大家不能坚持自己的想法呢?”单薄吗?明显。但如果我们不掌握理论又是无可避免的,假如我们根本不知道“沉默的螺旋”是什么,遇到人们因为自己的观点是少数派而不敢发声、多数派的声音越来越大的时候,怎么会想到这就是“沉默的螺旋”现象呢?又怎么依据沉默的螺旋去分析不同观点的实际状况呢?甚至,你可能都意识不到不同观点的存在,遑论进行有效的分析了。明白这一点,你就知道学习基础理论的重要性,我们可以通过任何一本专业性的教材去学习它们,例如《网络传播概论》《范式与流派》,或者《艺术社会学》《媒介研究:文本、机构与受众》之类,如果是跨考生,理解这些理论有困难,也可以直接参与我们的公益带读课:

《传播学基础》公益带读介绍

添加小助手即可免费参与~

▼(2)没有论证逻辑打好理论基础之后,下一步我们就可以考虑进行简单的训练了。我们首先要明白,学术论文的核心在于“论证”,“论点”“论据”与“论证”作为议论的三要素,同样是学术文章的灵魂,但它和我们以前所理解的高中议论文有非常大的区别。这里涉及到一个论证的相关性和有效性的问题。打个比方,有数据证明,男性的肺癌发生率远高于女性,我们由此得出结论,性别是影响肺癌发生率的重要因素——这显然是荒谬的。实际上是什么呢?可能的原因是男性的抽烟的比率远比女性高,而抽烟是肺癌的重要诱因(这里不需要再进行医学研究证明抽烟是肺癌的诱因,主要是这已经成为公众的“常识”)。我们可以说,性别和肺癌发生率具备相关性,但并无因果性。相关性并不是无关紧要的,例如男性抽烟比例更高可能是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这又是一个新的课题)。但对相关性和因果性进行明确的区分和辨析,是论证过程中的另一项基本功。以曾经参加过我们主题写作课程的同学为例,这位同学选择分析东奥期间吴京表情包的“破圈”现象,文章主体包括三个部分:一、“唯金牌论”的衰落(爱国舆论的背景)二、吴京表情包的“破圈”现象和成因分析(符号分析和传播游戏观)三、网络民族主义的发酵和爱国舆论环境乍一看似乎非常完整、很有条理的分析,也用到了所学的(传播学)专业知识,那么这篇文章的问题在哪里呢?最明显的问题在于:文章第一段讨论“唯金牌论”的衰落和主体部分分析表情包破圈、爱国舆论并没有直接关联。其实这位同学在文章中说,“唯金牌论的衰落是一种爱国舆论的背景”,但他实际上想表达的是:“在爱国主旋律下,表达爱国方式的变迁”(从唯金牌论到表情包破圈)。因为这个逻辑缺失,导致观点杂糅,主题不明,因此这个同学也没有取得一个理想的分数。许多人会认为文科只有背诵,没有逻辑,这是大错特错。如果我们的逻辑没有形成一种严密的链环。那么理论再多,也可能反而会陷入困境。(3)没有学术表达对于没有学术写作经验的同学来说,想法与文字之间可能存在很大的鸿沟,这也是我们在训练中最需要克服的难题。为什么我写出来的文章是大白话?中传考纲中的文字表达如何体现?最直接有效的训练方式(但也是很多同学死活不愿意去踏出的第一步)就是模仿。因为模仿会涉及到另一个问题:我应该模仿谁?答案非常简单,就是高质量的学术论文。但学习高质量的学术论文、高质量地学习学术论文,本身也不像看起来那么容易,就像陈力丹老师说的那样:写不出具有学理性论文的主要原因不在于能力,而是方法上不得要领。从哪里找专业的学术论文?如何阅读、读到什么程度?怎么去模仿它们并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之中?这些都属于方法的范畴。限于篇幅,这里无法详细展开,大家可以参加我们完全公益的五一论文带读营活动,添加我们的小助手进群后即可免费参加(扫描上图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4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