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曾国藩为何是半个圣人的小人你就懂了人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地址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ys_bjzkbdfyy/793/

世人说起曾国藩,语录、格言、治学、人生智慧、管理哲学、晚清名臣等等等等无一过誉,更有甚的是梁启超曾把曾国藩和孔子、王阳明并誉,称他为中国历史上的半个圣人。

白岩松说:在我25岁时读曾国藩,我读懂了人性之复杂,因此让他重新认识了教科书中的坏人曾国藩;他说看曾国藩,认识到人都是好中有坏、坏中有好。

曾读《冰鉴》的时候我就在想,曾国藩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在《冰鉴》中他把识人归为八句口诀:”邪正看眼鼻,真假看嘴唇。功名看气概,富贵看精神。主意看指爪,风波看脚筋。若要看条理,全在语言中。“这不就是所谓的摸骨、相面说么?

之后有幸拜读了不同作者撰写的曾国藩相关书籍,什么全集、书信、传记以及正面与侧面等,不同的作者立意点都有所差异,但基本都塑造的是”正面“曾国藩,毕竟这与曾国藩立志做圣人且自己后半生也无时不刻的践行做圣人的准则是分不开的,于此也很荣幸的随着他们的文字和自己学习了解了更全面的曾国藩。

比如张宏杰曾说:“对曾国藩,我有一种‘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的感觉”,但若你读过他的大作,相信你会和我读到一样,因为作者把曾国藩塑造成了一个正得不能再正的形象。于此我们不妨也随着曾国藩的正来目睹他的仕途、成长、官场以及后来的永垂青史。

很多人对曾国藩的一生划分成“两个阶段、三个阶段、四个阶段…”等,分法固然重要,毕竟对他的认识和评判都要基于此而行。而我了想用他的立言来分,他的一生有两个重要的立言。第一个是他的早年志向:”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第二个是他中年志向:”做圣人“。这二者看起来差异很大,其实如果细究起来,你会发现,前者尧舜不是贤德是什么?那么后者自己志向做圣人,其实是一脉相承的。

早年的曾国藩除了二十七岁左右中进士、点翰林进京做官,之后认识了良师穆彰阿帮扶他十年七迁连跃十级的仕途之外,他的人生是窘迫的,甚至是有些落魄的。正如他五十多岁给弟弟家书中所说,他的一生经历的五次耻辱中的”六考秀才不中,只获半个秀才“、”朝廷上凑图太难看,被人嘲讽“以及“批评皇帝与被京师权贵唾骂”差不多都发生在这个时期。之后的两次耻辱“长沙兴办团练”和“受困江西且被解除兵权”应该说是为他成为“圣人”的转折,如果没有这些经历,或许我们今天读到的曾国藩会是另一番某样。

历史总是让人从批判走向建设,曾国藩也由锋芒毕露的愤青、黑白分明的个性变得学会放下身段、世故圆滑。也就是从这时起,曾国藩学会变得和气、做事周到、拉拢其他官员,对上也学会打太极,不再慎于保举而是“同流合污”(清浊相宜),治军也开始采用宽严相济,但对于他自己来说,他始终践行着不靠做官发财的意志。

也就是从这时起曾国藩学会了为官、为人以及做事的精髓,有原则不失灵活。学会调动一切可能的力量,来成就大业。他也不再认为可以通过雷霆手段能迅速实现“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相反而是通过不懈的浸润之功,从自己做起,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接班人,通过这些人去影响整个社会风气。到他去世时,所有的总督都曾是他部下,由他提名举荐过。

曾国藩一生家书无数,很多关于他的语录、格言、治学、人生智慧等都在其中,可以说这是他除了留给世人“富厚堂”之外的最大财富了。

比如他创造的读书人军官十二字标准:“有操守(指有信仰、有原则)、没官气(没官僚习气、质朴)、多条理(头脑清楚、做事有条理)、少大言(不吹牛说实话)”,其实放在今天的职场也是适用的,一点也没违和感。

为官五勤:一曰身勤:险远之路,身往验之;艰苦之境,身亲尝之。二曰眼勤:遇一人,必详细察看;接一文,必反复审阅。三曰手勤:易弃之物,随手收拾;易忘之事,随笔记载。四曰口勤:待同僚,则互相规劝;待下属,则再三训导。五曰心勤:精诚所至,金石亦开;苦思所积,鬼神迹通。其实这不就是今天我们职场的成事方法论么?眼到、手到、身到、心口到。

以及他的日课:静坐:每日不拘时静坐半时,体验来复之仁心,正位凝命,如鼎之镇;早起:黎明即起,醒后不沾恋;读书不二:一书未完,不看他书,每日以十页为限;读史:念二十三史,每日圈点十页,虽有事不间断;谨言:刻刻留心,是第一功夫;养气:气藏丹田,无不可对人言之事。

这些都在他的家书中多有体现,以至于我们可以从中看到一个更立体、丰富的、有血有肉的、谦虚谨慎的正直又不乏圆通、清廉却也有挣扎、智慧但又有点笨拙的曾国藩。自认愚笨,以拙胜巧。其实他的本来性情并非如此,这是他后天自我修正的结果。

人贵有恒,才会有成,而曾国藩一生拙诚。从一个普通少年成长为晚清的名臣,即使没有他的立言,相信他也是一代名人,更何况他有如此境遇,因此也难免梁启超说他是半个圣人,而不是“圣人”?

其实我们都知道真理向前再走一小步就是谬误的道理,当我们把一个人的形象塑造的高高在上时,其实也意味着他的缺点也会被更多的暴露和放大,所以人性的复杂何以用如此正向的形象就能概括呢?正如《易经》的乾卦第六爻亢龙有悔所表达的一样,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告诉世人要知进退、得失、存亡之道,否则事物就会向着相反的方向发展。

曾国藩在成圣之前,他有幸遇到了一个好老师穆彰阿,帮助他十年七迁连跃十级的仕途。但在咸丰皇帝继位后主张对列强议和的穆彰阿被革职且永不录用,之后穆彰阿通过向朝廷捐纳钱物以补充军饷才被保住五品顶戴直至去世。而曾国藩剿灭太平天国威势正浓时,却不曾想过要为穆彰阿争取一个谥号和追赠,相信这样子的曾国藩是不近人情的,甚至是被人所不齿的。

其次就是他对自己的救命恩人章寿麟的处理上,章寿麟只做到县官之职,最后不得已告老还乡。对当时的曾国藩来说,只要稍用点心举荐他,也不至于落得如此下场。

在剿灭太平天国天京时,曾国藩为了谋取湘军的私欲,或者说是给曾国荃谋取更大的利益,以至于书信给李鸿章致使李鸿章抗旨也不派兵攻天京,事后曾国藩向李鸿章表示感谢。如果说这些不是曾国藩的私欲那会是什么?

一日为师终生为父,救命之恩当涌泉相报这是我们耳濡目染地传承,但是对于曾国藩来说,不但没有给予老师什么,连滴水也没回报给他的救命恩人,相反在为谋取湘军的私欲上,他倒是穷尽觊觎。

人性都有光明和阴暗面,历史往往给予我们更多的阳光以普世济人,而我们更应看到事物的多面性,这样子才能给我们建立完善的人性世界观。

学习曾国藩的人生智慧,更应该学会辩证地看待复杂的人性。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49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