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北京一市民要给故宫捐“祖传冰箱”,专家听后半信半疑,便跟他进仓库,查看后突然脸色大变,上面竟刻着“大清乾隆御制”!
老潘是北京当地一位普通市民,平时喜欢收藏古玩,是当地的小有名气的收藏家。这天,他突然闯入故宫办公区,说有急事要当面找领导谈。
工作人员见他没有通行证,便拦住他询问情况。由于沟通不畅,两人便争论起来。
这时,正在办公的一位专家听到争论,便走过来问:“这位同志,我是这里的专家,您有什么事吗?”
见到专家领导过来询问,这位市民便说:“领导好,我家有一对祖传冰箱,可是家里太拥挤,这冰箱太占地方,没地儿放,所以我就想要捐给故宫。但是由于没看清地址,错捐给了北京市文物局………”
故宫的专家什么珍宝都见过,一听这位市民要捐冰箱,当时就笑着委婉拒绝:“我们故宫珍宝无奇不有,不缺冰箱,既然您已经捐给了文物局,那还是让文物局接收吧………”
一听这话,市民当场就急了眼,对专家说:“这东西就是以前故宫流失出来的宝贝,可不是普通冰箱啊,您跟着我回去看看……”
见到市民一脸严肃,不像是说谎的人群,又听说是故宫流失出去的东西,专家犹豫了一会儿,还是半信半疑地跟着市民回去查看情况。
来到北京市文物局之后,这位市民向文物局领导说明了事情的来龙去脉,文物局领导也是通情达理之人,得知捐赠人误将东西错捐之后,便特事特办,命人带着他们去文物局仓库去取。
进入仓库后,专家看到这对冰箱当时就大吃一惊,因为这对冰箱不但做工精美,而且冰箱上面还刻着“大清乾隆御制”的字样,一看就不是寻常之物,于是专家赶紧调集车辆将冰箱运回故宫。
随后经过鉴定,专家确认这对冰箱制造于清朝乾隆年间,冰箱的底座和箱体,采用红木制作而成,箱体外边则运用了掐丝珐琅工艺,即我们熟知的景泰蓝技术,鎏金包边制作的箱口处则刻有六个字“大清乾隆御制”,也就是这是乾隆皇帝用的东西。
那么这对冰箱是如何运行的呢?据专家解释,工人们将冰块放入箱体后,除了自身的隔热保冷功能外,冰块吸收的热气会从上面的排气孔排出,而融化的液体则会从下面的透水孔流出,从而形成一个冷循环。
整对儿冰箱,设计巧妙,工艺技术高超,看起来雍雍华贵,非常霸气,是一件珍贵的宝物。
其实,冰箱的使用不仅是在清朝,早在几千多年的周朝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发明了“冰箱”,只不过那时候叫“冰鉴”。古书《周礼》便有“祭祀供冰鉴”的记录。当时为了保存食物不腐败,先人们会采集冰块放入特制的容器“冰鉴”中,然后再将食物放入,从而达到保鲜的目的。例如著名的曾侯乙墓,就出土了由青铜制造的冰鉴,目前被定为一级国宝文物。
那么这对“乾隆御制冰箱”,是怎么从故宫跑到了这位老潘的手里呢?原来在清朝灭亡之后,这对冰箱在乱世中被人偷带出宫外,后来流落到天津古玩市场,当时一个叫陆观虎的中医用块大洋将其购买,而这位中医正是老潘的外公。
到了上世纪60年代,社会上掀起一股“破四旧”的浪潮,而家境富裕的陆家自然受到波及,被扣上了右派的“大帽子”,陆观虎所藏珍宝也被统一抄家充公,其中就包括那对乾隆年间的冰箱。而在这股浪潮中,陆观虎也带着遗憾离开人世。
改革开放后,迟到的正义终于到来,虽然陆观虎没有等到这一天,但是当年被抄走的藏品,却幸运地保存下来,并物归原主返还给他的外孙。
当时,由于外孙家老潘,住房面积拥挤,而这对冰箱体积又十分巨大,嫌弃占地方的老潘,便决定将这对冰箱捐给冰箱的老东家故宫。
后来,在捐宝过程中,由于他本失误填错了地方,错误地将冰箱捐到了北京市文物局,于是便出现了本文开头所说的一幕。
捐宝成功之后,故宫为了表彰老潘的无私品质,专门申请了一笔奖金对他进行奖励,然而老潘却拒绝了,或许在他的心里,捐宝是一种崇高的行为,一旦沾染了金钱的,捐宝的初衷就变了味。
如今,这对巧夺天工的冰箱,作为镇馆精品,被珍藏于北京故宫,每年都会吸引众多的游客观赏。在此,让我们向无私为国捐宝的老潘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