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负阴心态录
第二节负阴心态在方法上的表现
二、知人与识鉴
与知人、识鉴困难相一致的是,人的发展还具复杂性。这就是刘劭进一步指出的:“夫人材不同,成有早晚;有早智而速成者,有晚智而晚成者,有少无智而终无所成者,有少有令材遂成隽器者。”③正因为人的本身发展具有复杂性,所以知人、识鉴更是困难。同时,还因识鉴者主体所具的局限性,也使知人、识鉴不易。笼统说来,人们总以自己的偏好去识鉴人,结果导致识鉴上的错误。刘劭《人物志·效难》就讲道:是以众人之察不能尽备,故各自立度以相观采。或相其形容,或候其动作,或换其终始,或揆其拟象,或推其细微,或恐其过误,或循其所言,或稽其行事。由这“八者游杂”,产生的结果是“得者少,失者多”,识鉴上的谬误是不可避免的。刘劭将此称为“七缪”:“一曰察誉,有偏颇之缪;二曰接物、有爱恶之惑;三曰度心,有大小之误;四曰品质,有早晚之疑;五曰变类,有同体之嫌;六曰论材,有申压之诡;七曰观奇,有二尤之失”④,所以刘劭慨叹而言:“是以良材识真,万不一遇也。”⑤与知人不易,识鉴困难相应的是,人的知己自知也是不怎么容易的,即使“智能知人”,但也有“不能自知”的表现,这是因为“俗之常情、莫不自
③《人物志·七缪》。
④《人物志·七谬》。
⑤《人物志·效难》。
贤而鄙物,重己而轻人”,这样导致“嫫母窥井,自谓媚胜西施;齐桓矜德,自称贤于尧舜”①。好在“自知”和“自人”还不一样,自知只需向内下功夫,它无须更多的妙处。这就是,既然人之俗情都好“重己”,如能反道行之,“谦虚自我”倒也能做到“自知之明”。如《世说新语·品藻篇》第3条讲:顾劭尝与庞士元宿语,问曰:“闻子名知人。吾与足下孰愈?”曰:“陶冶世俗,与时浮沉,吾不如子;论王霸之余策,览倚仗之要害,吾似有一日之长。”第17条又说:明帝问谢鲲:“君自谓何如庾亮?”答曰:“端委庙堂,使百僚准则,臣不如亮;一丘一壑,自谓过之。”第22条说:明帝问周伯仁:“卿自谓何如庾元规?”对曰:“萧条方外,亮不如臣;从容廊庙,臣不如亮。”这种“自我谦虚”在一定程度上与负阴心态相联系,即对己也不作持满的肯定否定,在与他人比较中处有无之际。这样人、我相安,优劣并存而不致使人反感,从而免却麻烦。
①《刘子》卷4《心隐》。
摘自《术与道: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阴性特征》
版权说明
版权归原创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扫一扫/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