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郭林宗至汝南,造袁奉高,车不停轨,鸾不辍轭;诣黄叔度,乃信日弥宿。人问其故,林宗曰:”叔度汪汪如万顷之陂,澄之不清,扰之不浊,其器深广,难测量也。“注释郭林宗:指郭泰,字林宗,东汉太原人,官府屡次征召,皆不出仕。袁奉高:指袁阆,字奉高,东汉汝南人。译文郭泰到汝南拜访袁阆的时候,车马不停,匆匆忙忙;拜见黄宪的时候,则整天停留在那里,一呆就是两个晚上。有人问他是什么原因,郭泰回答说:”黄宪的高深与广博,就像无边无际的大海,如果有人想要它更为澄清,或者想要将它搅浑,都是不可能办到的事情。他的气量就是这样,既深又广,是没有办法去测量的。“解读从郭泰对袁阆和黄宪的不同拜见方式可见,他对袁、黄的态度有所不同。对袁阆的拜访,他可能只是出于礼仪。俩人无话可说,情谊也不是很深,所以他来去匆忙。而对于黄宪,他却有一份特别真挚的敬重和欣赏。因为交情不同,欣赏的程度不同,所以郭泰待人处事的方式也有所不同。这并非大家所说的势利眼,而是人际交往的常规:每个人都喜欢跟有思想,有精神魅力,度量宏大,气质不凡的人交往。黄宪为何具有这样的人格魅力?这跟他所处的社会环境有关。东汉末年,外戚专权,宦官当道,读书人报效朝廷的意愿经常遭受冷遇,而不满外戚宦官主政的有志之士,总是遭到杀害。黄宪的好友陈蕃就是在抗击宦官的斗争中遇害的。面对这中时局,黄宪只能独善其身,选择不做官。对于一个名士贤人来说,要做出这一人生选择,无疑需要极大的勇气和智慧。黄宪洞察世事,懂得舍得功名利禄而不与世争。他具有水一样深远的思想和情怀,拥有常人难以企及的智慧和度量,所以时人对他敬重有加。不仅郭泰,当时以德行著称的官员周子居也称赞他说。”吾时月不见黄叔度,则鄙吝之心复生矣。“当然袁阆的为人处世和思想道德,是和黄叔度一样的,同为当世名士。不然郭泰也不会礼节性的拜访他。那为何对两人的态度截然不同呢?恐怕是因为,袁阆的性格脾气不如黄宪的温和,也许黄宪在朋友交往中更善解人意,更乐于倾听,并在关键的时候给出自己合理的建议,而不是生硬的去批评嘲讽。所谓话不投机半句多,酒逢知己千杯少。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90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