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都在读,道理都懂,关键是如何用世

《世说新语》德行篇第18则梁王、赵王,国之近属,贵重当时。裴令公岁请二国租钱数百万,以恤中表之贫者。或讥之曰:“何以乞物行惠?”裴曰:“损有徐,补不足,天之道也。”小释:梁王和赵王是皇帝的近亲,贵极一时。中书令裴楷请求他们两个封国每年拨出赋税钱几百万来周济皇亲国戚中那些贫穷的人。有人指责他说:“为什么向人讨钱来做好事?”裴楷说:“破费有馀的来补助欠缺的,这是天理。”杂评:1、裴楷出身著名世族“河东裴氏”,年少时就有名于世,擅谈《老子》、《易经》,为定科郎时,与贾充等共同制定《晋律》。2、总是有人说,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很多不足。儒家偏迂腐、道家偏宽泛、法家偏严苛,没有明细的条例可以参照执行。裴楷的这件故事,就给出了很好的回应。3、裴楷出身中国历史上的著名望族“河东裴氏”,懂老子和易经,懂法律。4、一句老子《道德经》中的“损有徐,补不足,天之道也”,将扶贫工作落实到位。(1)给出了自己的理论根据,表明自己做事不是胡来,而是有章可寻的;(2)没有给中央财政制造负担,表明了自己的工作能力;(3)将财政支出划到了富裕王族司马肜和司马伦两家,天道之下,王族也要遵守,而且还是救济司马自家的亲戚;(4)最终完成扶贫工作。把一项借钱扶贫的工作,赋予了很高的使命。这就是,书谁都在读,道理也都懂,关键是如何运用。附注:1、裴楷(年-年),字叔则。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县)人。三国曹魏及西晋时期大臣、名士,东汉尚书令裴茂之孙,曹魏冀州刺史裴徽之子,西晋司空裴秀的堂弟。2、司马肜(?—年),字子微,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人,晋宣帝司马懿第八子,晋景帝司马师、晋文帝司马昭异母弟,晋武帝司马炎之叔。母张夫人。西晋宗室,诸侯王。曹魏时封平乐亭侯,建立五等爵制后改封开平子,泰始元年(年),西晋建立,司马肜受封梁王,拜北中郎将,之后历任平东将军、安东将军、卫将军、征西大将军等职。3、司马伦(?—年4月13日),字子彝,晋宣帝司马懿第九子,晋景帝司马师、文帝司马昭异母弟,晋武帝司马炎的叔叔,母柏夫人,西晋宗室,藩王,八王之乱的参与者之一。曾一度登基称帝,然不久即退位,故他的皇帝身份不算入西晋世系当中。司马伦在曹魏时封安乐亭侯,后进封东安子,任谏议大夫。西晋建立后,封琅琊郡王,后改封赵王。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8999.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