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宣①年八岁,后园挑菜,误伤指,大啼。人问:“痛邪?”答曰:“非为痛,身体发肤②,不敢毁伤,是以啼耳!”宣洁行廉约,韩豫章③遗④绢百匹,不受。减五十匹,复不受。如是减半,遂至一匹,既终不受。韩后与范同载,就车中裂二丈与范,云:“人宁可使妇无?(kūn,有裆的裤子)邪?”范笑而受之。
戴安道⑤就范宣学,视范所为:范读书亦读书,范钞书亦钞书。唯独好画,范以为无用,不宜劳思于此。戴乃画南都赋图⑥;范看毕咨嗟,甚以为有益,始重画。
范宣未尝入公门⑦。韩康伯与同载,遂诱俱入郡⑧。范便于车后趋⑨下。
①范宜,又名范宣,字宣子,陈留(今河南陈留东北)人,东晋名儒。自幼便喜隐遁,性情内向。在学习上刻苦自励,于是博通典籍,精于《三礼》。家境贫寒,亲自耕作度日。后随父母南下定居豫章,父母死后,他背土成坟,在墓侧结庐而居,以尽孝道。晋成帝咸和元年(),太尉郗鉴任他为主簿,朝廷征召为太学博士、散骑郎,都拒而不就。太守殷羡见其茅屋破陋,要给他修建新屋,也被婉辞拒绝。庾爰之因其家境长期贫寒,又遭遇荒年和疾病流行,送去许多东西,宣也拒而不受。招集生徒,以讲授儒学为业。谯国名士戴逵等都闻风敬慕,自远方前来求教。东晋孝武帝太元中,博通儒学的范宁任豫章太守,他在郡设立乡校,常有弟子数百人。从此江州两地人士并好儒学。宣卒年五十四岁。对《仪礼》中《丧服》篇比汉代经师讲得更详细,也更烦琐。②“身体”句语出《孝经》“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身,躯干。体,头和四肢。③韩豫章:韩伯,字康伯,颍川长社(今河南长葛西)人,东晋玄学家、训诂学家。后举秀才,征召任职皆不就任。晋简文帝在藩镇时,引为谈客,从司徒左西属转任抚军掾、中书郎、散骑常侍、豫章太守,入朝任侍中。后改任丹杨尹、吏部尚书、领军将军。病重后朝廷改任为太常,还未就任便已去世,时年四十九岁。豫章:今江西省北部(吉安以北)地区。④遗:wèi,赠送。⑤戴安道:戴逵(-年),字安道,谯郡铚县(今安徽省濉溪县临涣镇)人。东晋时期隐士、美术家、雕塑家,金城太守戴绥之子。早年师从名儒范宣,博学多才,善于鼓琴,工于绘画人物和山水。终身不仕,坚拒太宰武陵王(司马晞)召命和王徽之雪夜拜访。孝武帝司马曜即位,累次征辟,全部不就。⑥《南都赋》:是汉代科学家、文学家张衡所创作的一篇赋。此赋主要铺叙了南阳的地理位置、宝藏矿产、山岳峰峦、树木禽兽、川渎水产、原壤稼植、祭祀礼俗、士女游衍、新声妙曲等内容,作者以充沛的热情、严肃的态度、全面的眼光、生花的妙笔酣畅淋漓地赞颂了古都南阳,衷心地寄托了他对家乡的真情挚爱。全赋气势恢宏,感情真挚,构思巧妙,语言新颖。⑦公门:官署。⑧郡:郡衙。⑨趋:古同“促”,催促;急速。在豫章,范宣过着清贫的生活,他有个规矩:从不进官府公门。
1.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句是()
A.人问:“痛邪?”B.韩豫章遗绢百匹,不受
C.范钞书亦钞书D.人宁可使妇无?邪
2.下列加点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非为痛(为了)B.宣洁行廉约()
C.戴安道就范宣学(靠近—拜师)D.始重画(重视)
3.下列句中“以”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句是()
A.是以啼耳B.刘公干以失敬罹罪
C.甚以为有益D.是以贱民颠倒衣裳耳
4.翻译下列句子。
(1)豫章遗绢百匹,不受。减五十匹,复不受。如是减半,遂至一匹,既终不受。
(2)范看毕咨嗟,甚以为有益,始重画。
5.从上面几则故事看,范宣是个怎样的人?
1.B(A、D.邪——耶C.钞——抄)2.A(因为)3.C(以为:以之为,把,其他都是因为)4.(1)韩豫章送给范宣绢一百匹,范宣不接受。绢的数量由一百匹减到五十匹,还是不接受。像这样一直把绢的数量减半,就减到了一匹,最终也没接受。(2)范宣看完之后发出感叹,深深地觉得画画有好处,从这开始才重视绘画。
5.(1)注重孝道;(2)注重品行,轻易不接受别人的赠物;(3)治学认真;(4)能接受别人意见;(5)讲原则,不轻易改变自己的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