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人都知道,绩效考核制度是现代社会组织中常用的内部管理手段,改革开放初期,某地企业家创设的满负荷工作法曾经广为人知,后来有人发现可能脱胎于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不管怎样,引发基层国企改革的大潮的基本上都与绩效考核制度有关。
当然,绩效考核制度一个中性词,不管加上多少美妙的形容词,如何对待劳动者,如何对待活的劳动是制度创设的关键问题。臭名昭著的奴隶制度和传销制度,从本质上都是绩效考核制度的一个变种而已,如果遇到品格高尚、本性善良的执行者,未必一定会给劳动者带来悲惨的命运。
我上学时,绩效考核实操中流行KPI和平衡计分法,为了成绩的优良率着实下了一番苦功夫。后来,转向经济学领域的人力资源开发方向,偶然发现了三国时期刘劭的《人物志》是一本优秀的绩效考核制度说明书。这位与我们相距近年的先贤,用详实的笔法将东汉末期和三国初期的绩效考核制度介绍给我们,让后世可以比较全面地认识,被成为了九品中正制的世界领先的中国传统绩效考核制度,这种制度构想与当代欧美最流行的绩效考核制度相比丝毫也不逊色,有的方面更胜一筹。
然而,熟悉历史的朋友都知道,九品中正制在曹丕和陈群的周密谋划下对当时的经济社会发展确实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可惜的是,不久,相关成果就被阴谋家族司马氏所篡夺,优秀的绩效考核制度在大小阴谋家的手里几经变形成为了杀人害命的利器,“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常态化考核结果将社会上的优秀人才消磨殆尽,最终,中原政权归于文盲石勒等人,长期的战乱让中华民族几乎到了亡国灭种的边缘。后来,已经臭名昭著的九品中正制度在隋唐之际被更为先进的科举制度所代替。
我们都知道绩效考核制度作用在于激励,而不在于整人、治人,用以显示执行者的权威和手段。不管怎样,搞成血案就是绩效考核制度的彻底失败。
当然,由于资料所限,本人无法知晓著名高校血案的具体是非曲直,也无意选边站。但是,不管怎样,某知名高校一次损失了本来不必损失的两位优秀的数学人才,不管是对这两位当事人本人及其家属、还是对某知名高校本身、抑或是对整个社会而言,这都是让人痛心不已的巨大损失,也是毫无意义的、完全可避免的损失。仅仅纠结于两位当事人的人生轨迹和日常相处的鸡毛蒜皮也许未必可以搞得清楚相关原委和是非曲直,对旁观者和后来者也没有任何的好处,还是从被称为疑似违法的“非升即走”绩效考核制度的设置和执行诸环节找找根源吧,希望悲剧不再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