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和”这个字在中国人人都知道,中国人最爱讲“和”,诸如“和气生财”、“和和气气”、“和颜悦色”、“家庭和睦”等等。
可是真能把“和”与“同”区分开的,还真需要下一番功夫。君子之和与小人之同,不是那么容易分的,不然也不会有孟子强烈批判的假“和”为名的德之贼“乡愿”了。
“礼之用和为贵”,这句话人人也知道,也明白意思,“礼”的用处就是为了达到“和”。但是很多人却把后面的话给忘记了。“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这才是完整的句子。
这个“小大由之”,是什么意思?很难说的透,大概就是“礼”的用处之美,在于可以从小到大,随时而宜,当小则小,当大则大。“由之”是变化不定的意思。“知和而和”,不是毫无原则、言不顾行行不顾言,非之无举也,刺之无刺也。同乎流俗,合乎污也的“乡愿”。
“喜怒哀乐未发之谓中,发而皆中节之谓和”。是人就有喜怒哀乐,无论圣人还是庶民,都是如此,这是“大本”。德之贼的乡愿以为修炼的没有是非,没有喜怒哀乐,放弃做人的尊严,同流合污,以为就是功夫,就是成功,这实际上是“邪门外道”。
《国语》史伯论“和”与“同”说: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它平它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生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
天地万物,因其各不相同,乃生生不息。乾道变化,各正性命。
刘劭在《人物志》中说:兼德之至,谓之中庸。喜怒哀乐,不要偏向一面,都具备了才是真正的人。孔子听音乐三月不知肉味,颜渊丧,他顿足捶胸的大哭“天丧予”,这都是表现了圣人也是凡人,绝不是没有情感的乡愿之贼。
一个完整的人,是喜怒哀乐都具备的,同时当发怒的时候就发怒,当开心的时候就大笑。这个就是孔子问公叔文子是不是不言、不笑、不取钱财,公孙贾说的“夫子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这个就是“知和而和”。“执中无权,犹执一也”。
知和而和,才能真正“和而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