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是中国思想史发生剧烈变动的一个时期。自魏晋南北朝以来出现的三教并立、经学危机,唐儒前贤的探索,民族政权并立引起的战乱频繁、社会动荡、统治危机,一系列的或新或旧的元素最终促使了由外王转向内圣的,以天下为己任的“宋学”的形成。
先秦时代,与法家、纵横家相比,儒家之士主张“以道义为己任”,实现寻求知识的“志于道”理想,归根结底追求的是个人层面上道德修养。
把道义视为人生第一要义是先儒之士的共同特质,此后,汉末党锢领袖李膺,史言其“欲以天下风教是非为己任”,陈蕃“有澄清天下之志”,到北宋,范仲淹起而倡士当“以天下为己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种理想主义的宣言实现了对个人层面上“以道义为己任”的超越。
一、书院:“以天下为己任”的教育宗旨
1、宋代书院的发展
书院的出现,要追溯到唐代,书院在宋代的兴盛,要归功于科举,而科举在宋代的迅猛发展,则是国策的要求。
有的典籍记载:“书院之名,起于唐玄宗时,丽正书院、集贤书院,皆建于朝省”。作为朝廷的职能机构,丽正书院、集贤书院主要职责是收集和编纂经典书籍,出版图书,探讨国家重要活动礼仪等相关事宜,负责皇帝侍读侍讲。
在玄宗一朝前后时期,陆续出现了一些散落于民间的私人书院。宋代书院总数达到七百多所,是唐、五代时期的十倍以上。在中国古代书院发展史上,宋代是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
宋太祖于年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北宋,此后近二十年时间里,宋代连年用兵,耗费了大量财力,因此宋代财政对于官学教育系统投入严重不足,出现了中央官学不振、地方文化教育瘫痪的局面。为了促进民间办学,北宋政府大力支持民间兴办书院。
宋有祖宗之法曰:不杀士大夫与言事之人。这样,北宋读书人获得了空前的言论自由,自由的言论环境、独立的治学精神,加之书院远离喧嚣的环境,使得书院里研究、讲学、求学的知识精英和士子们能够有一种清高脱俗的雅致。书院蓬勃发展起来。
北宋中期以后,国家实力和财政能力都使得统治者将官学的发展提升日程,开展了三次比较大的兴办官学运动。
这对于北宋初期蓬勃发展起来,但是还不算很健全、很完善的书院来说,考验十分严峻,有的民间书院不得不停办。因此这一时期还比较兴盛的书院往往要转型,突出多样的特色以与官学互补。
私人书院最吸引人的地方在哪里?莫过于其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传世的几个大书院也正是因为有当世大儒坐镇。诸如欧阳修、范仲淹、二程等人积极参与到书院的创办、讲学中,使宋代民间兴起数个思想和学术重镇。
宋代是理学形成的重要时期,书院和理学相互推动,都以恢复传统为出发点,实则面对当下社会,发扬传统开创新义。换言之,书院一定程度上孕育了理学思想,在教学中传播、实践着“以天下为己任”的理念。
2、宋代书院“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教育
以天下为己任的概念,如果溯源,当然是孔孟之道所涉及的士子兼济天下云云,所谓读书人之责无旁贷,然而,要深究北宋书院以此为教育理念的脉络,一气推脱到“理学发展”这种宏观概念上当然是一种思维的懒惰。
孙复是北宋初期创立书院的先驱,同时,也是北宋理学发展的先驱,被誉为“宋初三先生”之一。他创立了泰山书院,并以南北朝时期的士大夫孔休源为榜样,教育在泰山书院学习的士子要像孔休源一样不仅有崇高的道德风范、还能够熟练处理政务,也就是经世而致用。
孙复提出,书院教育中倡导“以天下为己任”,所谓“长世御俗,宣教化之大本也”。也因此,泰山书院广纳天下贤才,有教无类,桃李满园,开启了宋代书院“以天下为己任”的教育理念之先河。
此后,岳麓书院、石鼓书院、白鹿洞书院等,祭酒或受教于孙复,或侵淫于宦途,他们将“以天下为己任”的宗旨越发发扬光大。
在书院教育中,“以天下为己任”主要指向两个标准。其一是“内圣”,修身,追求个人修养个人道德的美好,其二是“外王”,肩负起治国平天下的责任,建立读书人的功业。
所谓内圣。以往以科举为导向的官学教育,不免有功利之嫌,朱熹评论说,时人为参加科举而读书,“以钓声名、干利禄而已。是以天下之书愈多而理愈昧,学者之事愈勤而心愈放,词章愈丽,议论愈高,而其德业事功之实,愈无以逮乎古人。”
书院尽管是官学的有力补充,却相对更为理想化,更加重视学术性、思想性。对于士子的道德要求也更为看重,倡导德才兼备,修己达人。
所谓外王。范仲淹写《南京书院学规》说“登斯缀者,不负国家之乐育,不孤师门之礼教,不忘朋簪之善导。……抑又使天下庠序,视此而兴,济济群髦,咸底于道,则皇家三五之风,步武可到,戚门之光,亦无穷已。”
即便书院有游离于现实政治的一面,但由于封建皇权及书院发展的种种限制,其行为规范、治学宗旨等终究与政治道德紧密结合,更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