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人难,用人更难。而用人必先识人,择才方能用才。三国时期,曹操是知人善任的标兵,然而百密终有一疏,竟白白从眼皮底下溜过去了一个人才。这一走眼,竟改写了历史。按照古代史学者的说法,天下三分竟因此而起。这个让曹操“白内障”了一回的人,就是刘璋手下的小个子张松。
张松字永年,益州蜀郡(今四川成都)人,在刘璋手下任益州别驾。史书上说他生的“短小放荡”,“貌少”“直露”。但五短身材、平时放荡不羁的张松,却很有想法和才干,可以说是一个“浓缩的精华”。但刘璋是个胸无大志的主人,张松在他手下混得经常唉声叹气。刚好遇到曹操拿下荆州,刘备逃之天天之际,据守蜀地的益州牧刘璋惶惶不安,张松便奉命担任特使,去讨好曹操。
谁料刚刚打了胜仗的曹操骄傲得紧,对又矮又丑的张松根本不屑一顾。比起当年光着脚就跑出门迎接许攸的求贤若渴态度,简直是大相径庭。虽然主簿杨修慧眼识英才,极力举荐,但曹操仍然无意接纳张松。热面孔贴上了冷屁股,张松憋了一肚子的气,再也没有心思去向曹操讨好卖乖了。回到益州后,刚好遇到曹操在赤壁吃了个大败伙张松就趁机向刘璋进言,劝他与曹操断绝来往,转而与刘备结盟。
曹操确实,曹操乃是三国之中数一数二的人物,他对人才的重视至说,因为吸引了众多贤能能聚集其下,成就了一番伟业,但后期的曹操手握大半天下踌躇满志,对于人才就也有些马中起来了:尤其拿下荆州那会儿,劲放效备遭遇大败,江东孙氏惶恐不安,可视万万也没想到竟会有赤壁之败。眼见天下即将到手,曹操对于蜀中来使区区张松不甚礼遇也是人之常情了。但迫使曹操看走眼的真正关键,还是由于曹操不脱那“以貌取人”的俗。让我们想-想,张松如果像周瑜或诸葛亮那样帅得人见人爱、花见花开,即使曹操再骄傲再臭屁,也会眼睛一亮,把他奉为上宾,继而纳入麾下。三国时刘劭曾撰《人物志》,其中谈到鉴识人才之难,特别难在“二尤”一一“尤虚”和“尤妙”的人。尤虚之人吹得天花乱坠,却只是个腹中空空的绣花枕头:尤妙之人却要么貌不惊人,要么直率表露,但若视为无用卒子,那便是大错特错。张松即是后者。
喜欢作者文章的可以点一下赞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