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到年,IPTV产业从出生到发展,恍然间已经历了12年,回顾这12年来的发展,有心酸,有坎坷,有泪水,也有成就,IPTV也从当初的政策限制到如今的爆发,这中间经历了无数的磨砺,同时也造就了无数的先驱和先烈。年中国IPTV用户规模即将突破一亿大关,成为全球用户最大的区域,IPTV终于迎来了其产业的真正春天。
12年,一个产业进行了轮回,从弱到强,这中间的变化、变迁、变革,都值得我们记忆、记录。因此在年之际,我们推出了这一IPTV人物志的活动,希望能够用我们的笔去记录IPTV发展历程,通过在IPTV发展过程的人物来记录这个时代。
个人简介
乔治,年接触IPTV,中国联通网络技术研究院、中国联通4K实验室技术专家,负责中国联通IPTV平台、CDN标准体系制定。
问题1:您什么时间接触的IPTV行业的?当时具体负责什么工作?您现在从事的哪一方面的工作呢?
乔治:我是年开始接触IPTV,当时在设计院工作,主要负责北京网通(也就是现在的北京联通)的IPTV的设计方案,之后的十年一直都在做IPTV方面的工作。现在在联通网络技术研究院,负责联通的视频技术研究工作,编制联通的IPTV相关的企业规范和架构设计,代表联通参与CCSA行标制定,以及ITU-TIPTV及CDN相关标准的制定,担任多个标准的编辑人。
问题2:您当年入行的时候有没有设想过IPTV的发展情况?
乔治:年中国网通IPTV业务做的最好的是黑龙江,创新了哈尔滨模式,其他省公司希望参照这种模式,尽快开通业务。然而各方在合作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问题,同时,IPTV业务被定位为宽带增值业务,未能得到充分的重视,发展并不理想。但从当时国外三网融合tripleplay业务蓬勃发展的情况来看,国内的IPTV业务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较为完备的技术储备和市场发展空间,随着政策环境的调整改善,迎来春天。
问题3:从事这个行业期间,您印象最深刻的事情是什么?
乔治:印象最深的是年,年初国家颁布加快推进三网融合的政策,联通开始全面布局IPTV业务发展。由集团组织各试点省公司、支撑单位集中工作,共同制定业务策略、技术规范、建设方案,并进行了机顶盒、平台和CDN的测试工作。来自全国各地的同事们在一起持续集中工作半年多时间,加班加点,虽然辛苦,但收获很大。通过这段时间的努力,确定了联通未来两年IPTV的基本工作思路和技术方向,为后续联通北方十省的IPTV业务规模发展打下基础。
问题4:IPTV行业的发展是否像您当初想的那样,对它的未来您怎么看?
乔治:今天,IPTV业务已发展成为电信运营商的基础业务,很幸运的是,我还坚守在这个行业,并经历了IPTV业务在中国发展的全过程。
未来,随着光纤高速宽带的普及,IPTV必将以强大的生命力,成为电信运营商拉动网络带宽以及业务转型的利器。个人认为,未来的IPTV发展方向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由封闭型转向开放型。IPTV的原生态是封闭的围栏的花园模式,近年来OTTTV将互联网的开放与IPTV形成差异化的竞争,然而这种冲击可视为他山之石,当IPTV的规模化增长后,如何盈利成为当前运营商面临的最大问题,围栏的花园与精彩的外面世界是无法比拟的。因此,IPTV必然与OTTTV进行融合,视频业务永远是“内容为王”,在激烈的竞争中寻求自身优势,在现有的基础模式下,将互联网的增值业务引入、将更多的内容运营商引入、将更多的广告商引入,由此获得更强大的盈利能力。
二、由“地方割据”转向“集约化”+“本地化”运营模式。集约化可降低业务内容引入成本,本地化符合政策模式,也可体现本地业务属性,调动省分公司的积极性。这一点,联通已经探索出一种新型模式,即TV增值中心的集约化平台与各省公司的合作模式。
三、由“标高清”转向“4K超清”。IPTV业务是为电信运营商而生,未来也继续为电信运营商带来差异化的优势,4K就是杀手锏。从技术上讲,光纤网络是4K承载的唯一选择,随着50M、M宽带业务的普及,4K高码率视频应用也随之普及,高码率对网络QoE要求更高,这一点也只有电信运营商能够管控网络,提供电信级的端到端的质量保障服务。虽然,目前4K内容还很稀缺,但是电视机、机顶盒终端都已经具备,4K时代到来只是时间问题。联通已将4K作为IPTV业务的发展方向,并成立了4K实验室进行相关业务和技术的研究。
流媒体网正在推出一系列IPTV人物志,敬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