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的焦虑中国古代对于ldquo文人

吴承学沙红兵(中山大学中文系,广州;广州大学人文学院,广州)

“文人”话题具有深刻而丰富的理论内涵。在中国古代,文人与文章从不具备完全独立的地位,只有在经世致用的人文传统中,它们才能获得尊重。对文人的污名化与为文人辩护两种倾向相反相成,都反映了对文人的社会责任感和文章经世致用的要求。这种要求是古代社会对文人的期待与古代文人的自我期许,也是士人在当时的社会体制与儒学价值谱系下的必然选择。这一社会期待与自我期许隐含着深刻的矛盾:文人与文章经世致用的实用品格与独立自由精神的矛盾,文章之学与道统、体制的矛盾。如何平衡与纾解这种矛盾,解决文与道的冲突,成为中国传统文学批评的一个永恒主题。古代文人话题是一个历时性的演变过程,一部中国文学史,也深刻反映了这一过程的复杂性。

文人身份认同期待

中国古代有相当一部分文学批评与话题习语并不以系统理论形态出现,只有透过现象才能发现其本质。一些在文献中不断重复的话语片段,表达的不仅是个人的观点,更是一种历代积淀的集体意识,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

有关“耻作文士”、“文人无行”、“文人相轻”或“号为文人便无足观”之类说法及相关辩护,就是这类话语。这是古人常用但又从未系统阐述的话题。它不仅涉及文章,也涉及政治、道德、人格评价等方面。不仅可远溯至上古,且源远流长,至今未泯。每一个古代文人都能感受到它们所带来的有形或无形的压力。一个中国古代文人意味着什么?他需要承受怎样的期待?他们和他们所作之“文”,何以成为古代集体意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379.html